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董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85-03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核心素养理念崛起,重塑教学导向。高中历史课堂作为承继人类文明记忆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场域,正面临由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的深度变革。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重构历史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同步获得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育者亟须克服的关键性命题。这一转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对历史思维和人文精神的锻造,而且深刻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体系创新和进阶。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

核心素养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深度和广度。时空观念作为历史认知之基石,它指引着学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广阔的空间中穿梭,准确地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坐标。以世界历史学习为例,在探索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借助于航海路线图的描绘和时间脉络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洞悉地理大发现时期各文明板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深刻领会时空交错在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驱动作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学生历史探究的严谨态度。教师有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像“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这样的主题,并指导他们广泛地接触考古报告、古籍、民间故事等多种历史资料,并用史学方法进行甄别筛选,由碎片化信息拼贴出历史真相,继而深入理解“论从史出”的治学要旨。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在学生和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的桥梁。在传授近代中国变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大量历史影像、文学作品片段和社会舆论报道来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从历史情境中移情入境,深刻领会近代中国面对列强冲击时的抗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再用批判性思维解剖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联和深远影响,建构个性化历史叙事。1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

核心素养视域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一些教师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知识本位,过分强调对历史事件、人物、时代等基础知识进行灌输,且系统融入核心素养缺少深度考量,造成教学目标简单,难以完整覆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阐释、历史价值观等多维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求。比如讲古代史,只注重使学生回忆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及帝王将相的故事,而没有引导他们从时空交织中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及透过史料探究,发掘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讲授法仍占主导地位,课堂上出现了老师“一言堂"现象。教师将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以及探究性活动设计。这种被动式学习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缺少在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机会。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情境创设引入,活化历史感知

情境创设导人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启动学生历史感知的一座重要桥梁。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意义格外突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恰当的情境能很快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绪和认知基础。情境创设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历史主题,结合多种方式。教师可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勾画出历史场景,让学生初步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历史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可大大丰富情境呈现形式,比如通过呈现高清历史图片,播放时代背景音效视频片段或者动画演示等方式,在视觉和听觉上多方位激发学生感官,使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和细节。如在教授“文艺复兴"时,展示达·芬奇的绘画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视频等,使学生瞬间被那个艺术辉煌的时代气息所包围。从教育学理论上讲,情境创设的引入契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即学生是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起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二)史料的深度剖析与实证思维的培养

史料的深度剖析,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证思维最核心的一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学科最本质的特点,决定着史料是建构历史认识的基石。深度剖析史料,可以引领学生建立严谨治学态度,在多元史料中学会寻找历史真相,进而养成科学历史观。在教授“沟通古代文明"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选择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文件、出土的具有异国风情的文物,以及当时的文人墨客的游记等历史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文明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史料剖析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解读史料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史料文字理解,数据分析,图表解读。学生经过系统训练后,可以逐步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观点和建构历史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养成坚实的史料实证素养,为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历史知识的习得和应用。

(三)问题链式驱动引领深度探究

问题链式驱动,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在核心素养的教育体系中,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激发学生的思考活跃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历史知识的深层含义,以及研究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问能诱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设计问题链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系列问题。这类问题要涉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诸多方面,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去探索历史。例如,在探讨“中国近代变革道路"时,教师可提问:“在你看来,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除采取某种变革方式之外,可能还有什么别样的抉择?"这类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回答,需要学生综合应用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当时国内外的大环境去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以问题链式为动力,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历史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点,以期切实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9.pd原版全文

(四)小组合作讨论,推动思想碰撞

小组合作研讨,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它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视域中的诸多素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小组合作就是群体内个体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来接触各种观点和思想。教师组织小组合作研讨必须先科学合理分组。分组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知识储备,保证各组成员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和互补性,这可以在团队中形成一个多元观点碰撞的环境。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上文化的交流和流传"时,可设定“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流对于本土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启发"的研讨主题。这项任务涵盖了资料收集、观点整合、深入讨论和最终结论形成等多个环节。教师需要对这些环节设定明确的标准和时间约束,以确保整个研讨过程能够有序且高效地进行。小组研讨期间,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学会聆听和应对。在小组讨论出现僵局或者偏离话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干预,以问题和暗示的形式带领学生重新步入正轨或者扩展思维。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并从不同角度诠释历史事件和现象,促进历史思维灵活全面地发展,并在协作过程中学会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研讨任务,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五)跨学科巧整合,开阔知识视野

跨学科巧融合,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学科将不再是孤立的,它将会和其他的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就其知识体系整体性而言,历史和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整合比较普遍地存在于教学实践之中。如在解释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文明发源地地理环境特征问题。如古埃及文明和尼罗河之间的联系,尼罗河经常性泛滥所带来的沃土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又影响着古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在教授“唐代历史"时,可引入唐诗作为教学素材。如在李白诗中领略唐代盛世气象和文化繁荣的景象,在杜甫诗中感受唐代由盛转衰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等。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心境,促进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中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变革旅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本质要义,用反思的精神直面当下的教学困境,用创新的勇气去探寻和实践教学策略优化路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筑牢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之本,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促使教师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扬帆起航,谱写了历史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米珊.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探究[J].高考,2024(20):147-149.

[2]李红梅.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18):65-69.

[3]汤小阳.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J].家长,2024(15):67-69.

[4]李静.提升历史思维,丰富历史涵养—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知识文库,2024,40(12):33-36.

[5]宝俊华.“三阶二层法"建模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30):71-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