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作者: 高希【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91-03
分层教学法的产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方法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将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和评价分层等多方面的策略,使得教学活动能准确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节奏及需要,激发其学习潜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对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及实践价值。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等诸多因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分层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一理论主张教学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给学生布置有一定困难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发他们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层可以很好地识别出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进而进行精准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获得合适的发展。[1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打下较坚实的数学基础,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学习自主性较强,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而有部分学生可能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概念及运算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法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以免基础良好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过单一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又避免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学进度出现厌学情绪。[2]
(二)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难考虑到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造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分层教学法从教学自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可以让教学活动更贴近每一位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试题与习题,使每一位学生在课中都有所收获,进而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学生在成绩与素养方面都有更加明显的提高。
(三)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而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标准都应该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吻合。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挑战并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分层教学促使学生按照自身层次目标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完成该层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对C层学生来说,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运算规则等,保证学生能巧妙地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和推理。
三、初中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三)课堂提问分层
(一)学生分层
A层学生一般会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天赋和极大的兴趣。他们基础知识牢固,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数学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对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解决能力,并且自主学习能力强,能积极开拓数学知识领域。
B层学生属数学学习能力中等人群。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能紧跟正常教学进度,但是在灵活应用和扩展知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课堂表现比较稳定,做作业也比较理想,但是当遇到综合性强,难度略大的数学问题时,也许还需教师进一步指导和启发才会迎刃而解。
C层的学生在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上,显得相对不足。他们对于基本概念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运算能力还有待提升,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上课参与度不高,对于数学学习可能会存在畏难情绪。
(二)教学目标分层
对A层学生而言,教学自标应该集中在数学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两个方面,注重培养他们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应用能力。从知识深度上看,需要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的同时,还要能够灵活应用这些概念和定理,并挖掘这些概念和定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和逻辑关系。
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是在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构更完整、更系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更深人、更透彻的认识。
对A层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提问应该强调挑战性和开放性,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A层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综合分析和创新探索,由此不断地扩展其数学思维的边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对B层学生来说,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加大,重点放在知识的运用和初步分析推理能力的训练上。这种类型的问题要求B层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对C层学生来说,提问的自的主要是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有利于C层学生对基本概念加深记忆和理解,巩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给学生上课主动答题的机会,展示自我,提高其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
(四)作业分层
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作业更多地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做完常规巩固作业后,再安排一些挑战性、探究性作业。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几何图形(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在特定条件下的面积或周长最值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和求解。还可以安排数学建模作业,如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据(比如水电费计费方式、销售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预测,写出详尽的建模报告。另外,还可以推荐部分数学竞赛类题目或者数学科普读物的扩展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其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可布置选做的作业,比如趣味数学谜题、数学历史故事探究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1.pd原版全文
B层学生作业应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和适度拓展,同时夯实基础。可安排一些综合性计算题,比如学过函数知识之后,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算出 x 取某一范围时 y 的取值范围,并且画出函数的图像,对函数单调性进行分析等等。把函数的思想、计算以及图像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也可设计一些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简单证明题来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作逻辑推理。另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的现象,对原理进行简要说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思维拓展能力。
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作业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来进行。比如,在掌握了有理数运算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众多简洁的有理数四则运算题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从而提高运算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安排一些直接运用公式或定理的填空题、选择题,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求斜边长度(考查勾股定理)等,以强化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公式的记忆。这样的作业量占比较多,经过反复练习,使C层学生打牢基础,逐渐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辅导分层
辅导分层,是保证分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对A层学生进行辅导,更加注重拓展学习资源供给和创新思维启发。教师可实行导师制,给几个A层学生配一位特殊导师。导师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向其推荐数学专业书籍、学术期刊文章、数学竞赛培训资料,指导其深入自主地学习与探索。
对B层学生的指导,重点是加深理解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通过组织学习小组等方式,使学生在群里互相交流,探讨作业及学习上的难题,同时教师在旁边巡视,及时进行辅导。比如在学过代数方程应用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根据常见的题型,比如怎样恰当地设置未知数,怎样按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等,重点加以说明与演示,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观点去考虑问题,开阔解题思路。
对C层学生的辅导重在查缺补漏和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对学生课堂学习及作业中出现的基本概念不清、运算错误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比如C层学生做分数运算时出错了,教师可从分数基本性质、通分与约分的基本知识出发,再做解释与演示,有助于学生认识错误根源,掌握正确运算方法。
四、结语
分层教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涉及诸多方面的教学策略,能够适配学生差异,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培养学生素养。在执行时,教师需要多加投入,并注意分层的合理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今后,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分层教学法可以和在线学习平台相结合进行深化和改进,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更加高效,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分层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深度学习 的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23(17):10-11,39.
[2]黄健花.基于分层递进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0):81-83.
[3]王玥.尊重差异,分层提升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9):74-76.
[4]王晓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 践与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2(5):19-21.
[5]叶静.初中数学实现分层教学指导的有效方法[J].学苑教育,2022(27):59-6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