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的探究
作者: 汪秀明【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00-03
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须注重践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课堂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在这一目标背景下,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教育改革要求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际需要,如何将非遗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非遗育德育人,已成为小学教师需探究的重要任务。对此,在育人实践中,小学教师应当深人挖掘非遗中的德育元素,积极寻找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非遗的融合点,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进行全面创新,进而助力学生树立坚实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要素
新课程改革中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包含着多元的核心素养要素,具备突出关联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主要有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政治认同、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四方面。其中: ① 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这一要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是立身成人之本与实践行为指引,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积极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 ②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③ 健全人格。这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在实际发展中,要注重身心层面的健康发展。 ④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四大核心素养要素有机整合,旨在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责任有原则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非遗,能够促使学生对非遗的丰富性与深刻内涵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认识非遗的独特性,为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非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生活智慧,通过非遗的融合学习,学生能够逐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掌握非遗的深刻内涵与精髓,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自豪感。[2]
2.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非遗,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全面创新优化,能够帮助学生在非遗了解与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如,通过非遗中经典故事、历史名人事迹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探讨分析,能够逐步对故事内容中蕴藏的深刻内涵、道德启示与法治智慧产生认知与了解,进而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有效影响与塑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成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依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实现非遗的有效利用与融合,教师须注重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重要依据,发挥其传统价值意义,以促进非遗与道德法治教学内容深化融合。
2.文化传承与发展原则。小学道德与法治与非遗融合过程中,教师须注重坚持文化传承与发展原则,挖掘非遗的独特育人价值,挖掘非遗的深刻思想价值内涵,注重将时代特点与非遗进行有机整合,寻找文化继承发展与思政育人的契合点。
3.实践性原则。在融合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理实结合的教学观念,立足学生视角,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多元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促使学生知识技能协同发展。
4.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和非遗融合过程中,须注重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成长发展中身心层面变化的主要特点,注重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变化,促使学生对非遗的独特价值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促使学生素质能力良好发展。[3]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非遗融合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非遗资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过程中,教师须坚持合理性原则,聚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育人实际要求及学生核心素发展实际要求,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非遗资源,以确保所选择利用非遗资源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切实发展。4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单元知识内容时,通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分析,可知这一单元主要包含“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家乡的喜与忧”三个课程,单元主题为“家乡特色风俗艺术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本单元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本土的民俗习惯与民间艺术文化,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内容特征,对本地传统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文化等非遗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将本土文化融入单元教学之中,借此在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实现非遗资源的合理选择,提升非遗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以为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及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资源深度融合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育人实践过程中,须注重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弥补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等不足之处,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创新,促进教材内容与非遗资源实现深度融合。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情境创设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组织,以使学生在生动直观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深化感知非遗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内容,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逐步发展自身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单元知识内容时,为使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课程知识内容产生明确了解,树立继承弘扬非遗的责任意识与保护非遗的法治观念,便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情境创设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之后,为促使学生树立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法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交流,以“如何为民间艺术继承弘扬贡献自身力量"为主题,让学生探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自身行为传承民间艺术等非遗。这样,学生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有效发展,促进道德与法治与非遗深层次融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4.pd原版全文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融合体验效果
实践是发展学生素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切实发展的主要渠道,理实结合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转变传统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育人理念,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聚焦教学目标,为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空间与平台,促使道德与法治与非遗融合体验效果进一步提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单元中“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家乡风俗大揭秘"这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询问家长或家里的老人、借助互联网技术查阅等方式,对当地风俗文化的种类进行收集,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在“尤溪一朱熹祭典、沙县儿童入学习俗、将乐一擂茶"这三种当地传统风俗中,自主选择一种,探究其背后的丰富内涵、产生原因、适用场景等,并在课堂上与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深化对风俗的认知与理解,在锻炼学生资料收集与整理、语言表达等素质能力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为学生今后继承弘扬传统风俗文化打下良好基础,实现了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有效丰富。
(四)完善教学评价,深化非遗融合引导
评价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环节,在非遗融合过程中,教师须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独特优势,通过教学评价的优化完善,持续深化非遗融合引导,以为后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经验参照。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等评价内容中,增加学生对家乡非遗资源的了解程度、非遗保护观念树立情况等内容,通过小测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引入小组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融合教学中实际表现情况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以评价结果为参照,反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挖掘融合优势,注重在后续课程教学中弥补不足之处,持续发挥融合优势,借此实现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的深层次引导,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非遗融合是小学德育落实的主要渠道。教学实践中,教师须注重深层次挖掘非遗的育人元素,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非遗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资源深度融合、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融合体验效果、完善教学评价深化非遗融合引导等方式,全面创新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非遗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为优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胡春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14):46-48.
[2]王亚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S1):70-72.
[3]苗升,贺俊林.浅议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考试周刊,2024(28):129-132.
[4]刘孝珍,吴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三重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4(15):85-89.
[5]叶新强.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小学教学研究,2024(3):36-3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