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蒋琼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09-0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各学科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实现了显著的教学进展。在此背景下,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其“教学评”一体化变革理念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当前,众多语文教师已识别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评估与教学不协调的问题,意识到构建统一的"教学评"框架对于优化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面对这一挑战,亟须一套系统化指导原则来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本文聚焦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价值,深人探讨了该理念对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教学评"整合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潜在贡献,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教学流程,促进深度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对于优化教学流程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显著的意义。该模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即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规划,确保这些目标既契合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又能够贴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发展需求。通过系统整合课文、生字词、语法知识及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建立一个连贯且富有逻辑的教学体系,不仅增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学习框架。在此基础上,适度拓展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引导他们超越教材界限,探索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二)增强学生参与度,促进自主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对于增强学生参与度并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此模式将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讲解、互动问答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还促进了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使得每个环节都能相互支持和反馈,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驱动教育创新,实现全面评估

小学语文教育中引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对于驱动教育创新和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具有深远影响。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备课指导原则,促使他们在课前精心准备,明确教学自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和反思学习成果的机会,例如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评估自己的学习状态,还可以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短板。[3]

二、“教学评"一体化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构建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内驱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情境教学法被视为一种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促进新旧知识连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创建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增强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前导入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不劳而获"的不可取性以及勤劳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丰收的喜悦等,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劳动的价值,还间接传达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随后,教师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探讨,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像农夫一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旨在鼓励学生思考面对意外之财时应有的正确态度,并将这种思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接下来,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关于古代农业生产的简单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分析这些行为如何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劳动的传统美德。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讲解,详细说明“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来源,强调寓言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教训,教导人们要脚踏实地做事,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对话交流,以此加深他们对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即通过《守株待兔》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努力和坚持,同时也应该学会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盲自等待运气降临。这样的课前导入设计,不仅符合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而且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后续深入解读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实践性学习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操作来促进知识的内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开展名为“穿越三国,智解古文”的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如何运用智慧成功借箭的故事背景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三国时期历史纪录片片段,重现东汉末年的纷争局势,以及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强大舰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人探讨文中描述的借箭事件,特别是诸葛亮巧妙利用天象变化(如大雾)和对方心理弱点(如曹操的多疑),成功实施这一计谋的过程。随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日记或报告的形式,详细记录并分析自己选择的一个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或智谋故事,重点在于挖掘其中的智慧元素,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这一任务旨在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同时反思这些古老智慧对于当今生活的启示意义。为了增加活动的真实性和参与度,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模拟的“草船借箭"讨论会,邀请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辩论,以此加深他们对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情节的理解。最后,教师安排一次课堂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个人见解,分享自己对《草船借箭》背后智慧的认识和感悟。这种形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知,还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7.pd原版全文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反馈进步

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也是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尤为关键。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精准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通过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系统化的评价流程,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解深度和情感共鸣。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在线问卷了解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课文主题的兴趣点。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对鲁迅生平事迹的理解、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人物关系的认识,还有他们希望通过本课学习达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份预测试卷,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结构及段落大意的理解能力,以此作为教学起点的参考依据。

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师引入电子档案袋记录法,持续跟踪并记录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个人见解。每位学生拥有专属的电子档案袋,其中收录了课堂笔记、个人读后感、创作的作品,以及参与讨论的录音或视频片段。这些资料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写照,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评价素材,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语言表达、批判性思考等技能上的进步情况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一系列综合评价活动,如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旨在全面回顾学习历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在自评环节,学生依据设定的标准,客观地审视自已在文本解读、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表现;而在教师点评中,则强调对学生独特视角的认可与鼓励,通过专业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通过这一系列评价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理解,更能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秉持整合性的教育哲学,视教、学、评为既独立又紧密关联的统一整体。教师须以全新视角审视教学实践,确保三者协同推进。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语文学科的本质,精心优化教学设计,强化评价的导向与反馈功能,以此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确保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普海馨.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探索[J].读写算,2024(36):58-60.

[2]王群.基于“教一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21):38-40.

[3]黄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J].教育家,2024(46):50.

[4]郑晓晓.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建构思路[J].天津教育,2024(32):168-170.

[5]张晋仙.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践刍议[J].家长,2024(32):122-1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