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

作者: 刘国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12-03

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教学改革。体育学科能够强化学生体魄,能够让学生锻炼身体,缓解学习压力,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教师进行教学不仅是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更主要的是优化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为培养现代化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引进终身体育理念,可以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学习,迎接未来人生的挑战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

终身体育理念内涵主要体现两个核心:其一,持续性与目的性。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持续不断地参与到体育中,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主要的是生活态度,让体育成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个体身心的全方面发展。其二,系统性与整体性。这是指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引下,把体育锻炼看做整体、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求覆盖教育体系的一生,从幼儿时期、学校教育时期、成年后进入社会时期、老年时期,各个阶段都受到不同的体育活动影响,体育活动之间相互衔接,形成连续的全面的教育体系。不仅囊括体育技能,同时也涵盖健康教育知识和体育精神等,符合不同阶段对体育的需求。

终身体育理念强调自主、自愿,鼓励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等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倡导一种自我驱动的体育模式,旨在通过体育活动来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终身体育理念下强调体育锻炼不是短时间之内进行的训练,而是应该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持续参与,养成好的习惯,让学生在持续不断的锻炼活动中养成健康的体魄,为未来健康奠定基础。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对未来挑战

初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新习惯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这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终身体育强调个体的身体素质,人类生活必须要把身体健康作为基础,这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前提。[初中体育教学重视这一理念,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增强体魄。通过这个理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为他们未来身体健康、更高层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契合体育教学的内容,奠定教育基础终身体育理念是当下全民健身、综合素质培养、立德树人等目标下提出来的教学内容。初中体育教学是围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这个目标出发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本质就是让全民热爱健康、增强体质,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不谋而合。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强调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养成,而这些是进行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初中学生体育锻炼是让学生在适当的体育训练中,通过适当的运动量,掌握运动技巧、热身技巧和拉伸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可靠的运动方式,这也契合终身体育理念下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的观念。种种迹象表明,让初中体育和终身体育理念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身心健康

终身体育理念是强调身体和心理素质全方位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身体锻炼,更关键是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该理念,比如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通过运动释放压力,缓解焦虑、负面的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所以,在终身体育理念的引进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提升,只有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才可以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2]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策略,让学生开始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个性化理念进行教学。考虑到初中学生在体育运动兴趣和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来进行体育运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可以让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个性化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会一直坚持,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实现进步和成长。

2.引进游戏化学习。教师可参考网络资源或者是成熟的游戏教学案例,在课堂中引进游戏和竞赛的元素,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既可以获得游戏的体验也可以活跃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之后,对体育学科产生学习兴趣,这就达到终身体育理念渗透的效果。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教学中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着眼系统的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传统的足球、篮球等是体育教学常见的项目,这些项自有规则、能力要求,可丰富学生的团队能力、协调能力。另外,跳绳、拉伸和舞蹈等可以增强体能;户外探险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勇气和毅力,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多样化的学习设计,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引进信息化是比较常见的一项。体育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和录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体育和健康等理念渗透在学生的内心。

3.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契合应该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引下,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周末的时候组织学生展开竞赛,关于篮球、足球、拔河的比赛,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和增强素养。[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8.pd原版全文

(三)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强化终身体育理念

体育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体魄有积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体质,更是塑造和培育体育精神的关键。校园通过构建全面、融合、创新的校园体育生态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丰富基础设施,让学生的体育活动有丰富的场景支撑。后续校园还要关注提出体育教学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在后勤管理方面健全审查机制,确保设施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2.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体育课程的规划和终身体育理念深度融合,精心设计出符合足球奔放激情、篮球团队合作、排球智慧策略、田径速度耐力的课程,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提升自己,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热爱体育的种子,激发学生运动的热忱,完善学生的品德素养。

3.完善体育竞赛的活动。借助校园体育文化这个辽阔的平台,让体育竞赛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相互映衬,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学校要定期筹办各种竞赛活动,通过比赛活动点燃学生对竞赛的热情,通过激烈的角逐锤炼学生的意志。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4.营造积极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积极通过媒体宣传、学校体育社团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学校广播媒体要利用课后广播、海报等等,构建全方位覆盖校园的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另外,设计出精美的海报,利用扣人心弦的赛事,打造友谊丰富、展示自我的体育平台,让体育文化和终身理念深度结合,焕发出无限生机。[4

(四)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实施差异化的教学

由于体育教学在年龄上的差异,体育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能力上的不同,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体育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初,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体育锻炼强度、理解能力有一定认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锻炼强度的基础上,制定层次化的学习方案,督促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下,提高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如教师组织"1000米"长跑的活动,这一项活动对于部分男女生而言有些费力,这部分学生包含患有天生心脏病、腿部有问题、处于月经期间的学生等等,这些特殊情况下的学生如果一定要参与“1000米"长跑,对学生身心健康是有负面影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对于能跑完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要求。这些可以保证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从整体上保证教学质量。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要适当传递出终身体育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识让学生自我调节情绪,进行情绪方面的管理,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终身体育理念贯彻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强度来进行体育活动,享受健康的生活。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素质化背景下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理念契合的必要性,分析终身理念下体育教学如何高效率展开。运用终身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邹丽.终身体育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6):77-78.

[2]肖楠.“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小学班主任,2022(18):66-67.

[3]夏振坤.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1(8):77.

[4]徐桂芳.终身体育视域下初中武术教学的定 位与发展[J].拳击与格斗,2023(19):97-99.

[5]刘鹏.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J].文渊(小学版),2021(5):233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