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陶国华

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15-03

高三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此时的他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总结,促使所掌握的知识更加细致、系统。讨论式教学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促使其在知识点的积极讨论中深化理解,并发散思维,最终有效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发展自身关键能力与品质。教师须对此加以高度重视,依托教学内容与目标,契合学生学情与特点,有效落实推进讨论式教学。

一、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符合教育理念发展: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和构建中,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容器,而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如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适应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涵盖丰富的内容,包括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人物等。对于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并没有绝对唯一的答案。例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可能因不同的史观而有所不同。讨论式教学能够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需要学生正确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三复习阶段,通过对历史专题的讨论,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生需要分析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综合各方面因素归纳出演变的规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讨论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必将成为中学教师们越来越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一些教育理念较为先进的地区,部分高三历史教师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教师会提前设计好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课下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掌握知识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复习“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这一专题时,教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活跃度;高三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课标要求知识的重新梳理和整合,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升华。如在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时,学生们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等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三、讨论式教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教学任务繁重,课程进度紧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难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那些成绩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一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处于被动倾听的状态;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或者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导致讨论偏离讨论主题或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

针对分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案。

(一)依托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式教学的开展需要具有一个“起爆点”,即需要具有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若教师直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参与积极性不高,讨论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对此,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并在情境中置入辩证问题,引起学生疑惑,从而学生可针对该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最终收获显著学习成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开始阶段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在视频的末尾抛出一个现实问题:“现如今,有不少年轻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过时了,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真的是这样的吗?”面对这一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见解,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证实的方式去深入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及引导其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价值。如此,在这样一个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获得有效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也将获得发展。

(二)契合素质教育要求科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促使讨论式教学成效得以升华的重要手段,即教师需要摒弃以往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不再是单一地由教师评价学生,也不再是单一地通过结果来评价学生,而是积极践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促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双重提高。

以“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课为例,其主要教学内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近代战争及西方文化的起因、发展与影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与评价能力。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互相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并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让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主反思等,同时也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积极性、知识内化吸收方法等。如此,通过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将得以显著提升。

(三)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方面: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加强对学习讨论节奏的调控,可以在小组内部加人一些鼓励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讨论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的东西;尽量做到科学分组,为学生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讨论氛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9.pd原版全文

学生方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认真思考教师设计的目标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主动参与,在讨论中学习他人的观点,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会迁移,努力将在历史讨论式教学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心理学表明,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力和创造性。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给予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使学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整个班级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讨论式教学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的班级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快乐程度明显好于、高于非实验班(见表1)。

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
表1高三六个纯文科班级在
高三一模考试中的历史科成绩

表1中1\~4班是常规教学班,5班和6班是分组教学实验班,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5班和6班尽管最高分并未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两个实验班的最低分和平均分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班,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证明分组讨论式教学的成效是突出的。

我们又从四个方面(合作探究能力、表达和评价能力、学习的快乐感、对历史科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下面的柱状图:

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2
图1讨论式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个人能力变化柱状图

由图1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达和评价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对历史科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证明分组讨论式教学是实践中卓有成效的。

五、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几点启示

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营造有利于“神人"课堂的浓厚氛围,对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点拨、启发和引导。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对课堂进行整体调控。在坚持大方向总体可控的前提下,教师既要关注学习小组整体在合作探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独到的见解,又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效果,并加以科学的引导。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对于讨论式教学模式的适应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深人发掘,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高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包括依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依托小组任务组织学生讨论等,并且还需要充分契合素质教育要求来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如此,助力学生高效、高质学习,同时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推动历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强.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智力,2022(5):88-90.

[2]沙玉明.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6):40+42.

作者简介:

陶国华(1975年3月一),男,汉族,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史学学士,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3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