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语文美育教育现状及策略探微
作者: 张功勋【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24-03
传统语文教学仅注重语言的积累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语文学科美育发掘及审美创新培育显得杯水车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未能真正获得语言美、思维美、思想美乃至艺术美的美感体验,因而造成对国语学习的冷漠,甚至不及外语学科学习的热度,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语文美育教育方面有所创新。
一、说一口标准流利普通话,吟诵好中国古诗词,体味汉语声韵美和意蕴美
说一口标准流利普通话,是诵读好中国古诗词的前提,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韵读诗词可以表现出汉语的声韵之美。因此,初中生更喜欢吟诵古诗词,以中华汉字为载体的中国古诗词,真可谓声韵和谐,意境深邃,形式优美,从《诗经·关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君子"与“淑女"配对时的“好逑"时尚,而我们反复吟咏的四言体式更是韵味十足,“参差荇菜”的反复比兴,孩子们反复吟诵便能体味到君子对“窈窕淑女"不渝的忠贞追慕,双声叠韵词的巧妙搭配,也让吟诵者感受到叙事曲的抒情魅力。那“窈窕"与“参差"及“寤寐"“辗转"叠韵式表白让女主人公刻骨铭心,因此,阅读本诗歌能感受到中华爱情诗的独特韵味,真可谓言简而意丰,情深而意切,言美而音谐,实则一曲精致的爱情咏叹调,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真正体悟到中国爱情诗的咏叹神韵及艺术魅力。中国唐诗中绝句更是中国格律诗中更精致的小家碧玉,区区四句道尽千古风流,如杜牧的《登铜雀台》,诗人从一根沉沙中前朝“折戟"谈起,抚古思今,反思自我,又心驰神往,联想到在赤壁之战中败北的曹操未娶得江南二乔的笑侃故事,从而流露出对曹操才华无以施展的同情,含蓄地表达自己在当时无法施展才华的忧愤,二十八字尽着风韵与沧桑,将历史烟云与卓识史评有机融汇,仿佛吟唱了一曲更为精美别致的《临江仙》,字字凝重而铿锵,句句又饱满而厚重,这样韵律和谐的咏怀曲哪一个中华学子不愿美读和美诵呢?教师对读诵者的语速、语调及句读乃至情感处理加以点拨,孩子们自然在诵读中感受到诗词之声韵美和意境美。
二、自主规范书写常用字和生字词,艺术默写课内外古诗词,体悟中国汉字的书法艺术之美
练一笔好字,融汇成一幅幅书法艺术作品,也是孕育学子美育底蕴的有效途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不光只停留于口头儿歌之吟唱中,更应成为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文化自觉,如果一个中国孩子连中国汉字都写不规范,何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怀揣中国梦想,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孩子,才可以担得起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历史使命,作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了丰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才可以自觉继承和彰显中华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所以,学好和写好中国汉字才是最基本的精神底色,很难想象一个不爱中国文化的孩子能自觉汲取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原浆。说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写好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的中国娃,才可以书写好中华民族精神艺术篇章。自觉规范写会课标要求的3500个常用汉字及课文生字词,静心默写出一幅幅美观艺术课内外古诗词书法作品,为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从小培养静心写中国汉字的心性,应是每一个中国语文人的初心和使命,笔法规范,才可文法自觉,但我们在艺术化设计书面作业方面及科学艺术化评价文笔法方面有待优化。尽管在初中各年级设置了书法课,但贯彻实施时大打折扣。课本范文教读强化了文章意蕴深层拓展,初中学生规范美观书写课本生字词的兴趣渐渐泯灭,更不要说艺术化默写出古诗词书法作品了。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底子薄,城乡初中生语文成绩有千壤之别,中考或统一检测时城乡成绩差别又那么大,极大挫伤了农村学生自主练写课本汉字的潜在积极性,形式多变的美读美诵更能激发孩子们规范书写艺术书法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孩子们艺术作品的鼓励性评价,有助于孩子们自觉美观书写汉字好习惯的形成,他们在规范书写中充分体悟到国语的语汇美、语义美和情感艺术美,那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孩子们的美育情操,深化了国语诵读的审美感受,也让孩子们在规范而艺术化书写汉字中受到中华汉字的美感陶冶,从而逐步形成农村初中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三、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创设主题阅读情境,感受群文读本大美潜质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在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第四学段)具体提出了多个学习任务群,实施好各个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可以全面提升初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审美创新潜质得到有效发掘。2022年版课标从三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提出了如下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让初中学生在主题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比如,七年级学段“热爱大自然""多彩亲情世界"“感恩老师""继承革命精神""和动物交朋友""在想象世界遨游”;八年级学段学段“新闻空间"“伟人足迹"“散文沙龙”“古典美文”;九年级学段“诗意世界”“现代成长小说”“古典小说”,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各类文学体裁之美,抒写文学阅读体验并创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效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任务群归类设计显得单一化,要么就是单纯按照文学知识框架来设计,或作者和时代,或文体和题材,或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或叙事角度和结构线索等;要么就是简单按照文学类型来组合。这样的设计统摄性不强、涵盖面狭窄,很难将任务型的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文学知识与类型、语文核心要素等有效整合在一起,也形不成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情境。如围绕“伟人足迹"这个主题,可以确立“我为伟人唱赞歌"这一学习项目,并创设如下学习情境:聆听伟人故事,体会作家笔下伟人形象与精神,编写“伟人成就榜”;谱写伟人颁奖词,选择自己最崇拜的一位伟人,将伟人事迹和精神融合成一则含蓄精致的颁奖词,赞美伟人精神。但是由于农村初中生知识面与阅读面相对狭窄,在这些主题情境下完成任务总觉得举步维艰,致使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目标、内容、方式相对模糊,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因而自主阅读驱动力和吸引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孩子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自主探究性不深,群文美读的成就感不强心理反差,因而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各类文学作品独特美感特质的滋养,自然就出现了创意表达时那种捉襟见肘般的尴尬处境,从而影响农村孩子语文审美素养全面提升。好在农村语文教师也认识到当前这种教学的窘境,正在积极探索主题情境下群文美读的实践活动形式,教师紧密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统摄性强,涵盖面广,中心任务明确的主题群文美读情境,可以激活农村孩子进行文学美读的自觉性,也激发了农村孩子精准表达群文美读成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农村孩子一个儒雅身容和精神之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42.pd原版全文
四、以整本书阅读为契机,挖掘经典思想美和艺术美,开启自主创意美读之旅
统筹安排,用好“整块"时间去阅读整本书,让孩子们在初读整本书中获得美感启蒙。如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分阶段阅读整本书。通过“课前故事会"“每月分享会"等形式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避免因盲读理不清思路而弃读。有效引导学生自觉阅读,利用导读课学会浏览整本书目录的方法,通过读封面、看插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读序言、读目录,了解整本书框架。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适时了解阅读文本的文体特点,开展趣读美点分享活动,可以是作品主题思想美分享,也可以是不同文体艺术美的心得汇报。以科学阅读方法为导引,推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向深度阅读的方向发展,从而渐渐读出整本书所固有的艺术美点。同时,利用交流课分享整本书阅读成果并开展学生艺术美创造活动。如:声情并茂朗读美段或美章,汇报阅读收获,创意编排课本连续剧并展演,微电影展播,展示图文笔记等,整理并升华成整本书的美读成果资源包。灵活多样的阅读成果展示,正好实现了语文传统教学中只读课本文本模式向多元化阅读整本书的转变,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阅读文本拓宽真正收获了各种经典的思想之美和艺术之美,激发了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整本书阅读跨度长、容量大、内容广,必须跟踪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同时,将学生趣读美读成果考察和评定常规化,将阅读任务落实、阅读策略的运用、阅读收获的分享、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全部纳入到评价体系。所以,把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启动和过程性评价两者兼顾,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个体的整本书阅读档案袋,记录好学生的阅读阶段、阅读成果,让学生的阅读美育素养形成有迹可寻,清晰明了。在档案袋中,教师可以对阅读美育素养进行多元评价。让孩子们发现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全新美读之旅,并在阅读实践中真正成长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五、结语
语文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而培育美育核心素养的途径及策略也任重而道远,农村孩子的美育核心素养培育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农村语文人将在传承中华经典道路上上下求索,为农村孩子的美育提升献智荐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薛法根.高质量语文学习的三个“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评述[J语文教学通讯2022(23):36-3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4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