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育技术赋能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评价研究

作者: 蔡文平 綦大林 王雪琴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市教育评估院“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教育技术赋能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评价研究"(立项号:JSPJKTO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33-03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变革教育格局,教育部"双减"政策顺势而出,着力缓解学生学业负担与教师教学压力,教育技术成为破局关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相关实施意见为其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筑牢政策基石,指明教学效能提升的方向。

在实践领域,国内众多学校与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的应用之道,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智能评价工具等如繁花盛放,为教学创新与资源拓展注入新活力,且成效初显。

国内外研究聚焦此方向,国内侧重实践经验总结与政策响应策略探讨。如岳宝霞等学者分别对高中数学、信息技术、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展开研究。国外研究侧重技术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如 TingLi探讨“双减"政策对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质量影响等。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整合双方经验能深化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效能评估,为教育技术应用优化提供指引,本课题极具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全景式透视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的应用状况,精准洞察高中教师在“双减"政策下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2.精确量化教育技术对高中教师教学效能在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过程优化与教师专业成长等多维度的提升效应。

3.系统评估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成果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育与学业成绩提升等方面的改善作用。

4.构建完备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集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精准评估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

(二)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应用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课堂观察等多元方法,全方位扫描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的应用实景,包括应用频率、方式及其对教学进程与学生学习体验的多方面影响。例如,深入调研教师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的频率规律、多媒体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场景与实际效果等。

2.教育技术对教学效能的影响评估。广泛采集并深度剖析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的应用数据,从教学质量的精细化提升、教学流程的科学化优化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性发展等层面,精准评估其对教师教学效能的综合影响。如对比分析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前后教学质量评估数据的动态变化、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的优化成效以及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拓展情况等。

3.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评估。密切追踪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与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变化轨迹,综合评定教育技术在学生学习历程中的角色与效能。例如,对比分析应用教育技术辅助学习的学生群体与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群体在学业成绩提升幅度、学习兴趣激发强度与学习动机维持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表现。

4.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与数据沉淀,初步搭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涵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设计与评价标准厘定等核心环节,为后续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的评价实践提供坚实框架与明确方向指引。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研究对象

1.高中教师。高中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一线践行者,其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态度、能力水平与实践成效是本研究的核心关注点。通过深入洞察高中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行为表现、体验感悟与对“双减”政策的适应性调整策略,全面评估教育技术对教学效能的赋能作用与实际影响。

2.高中学生。高中学生作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终端受益群体,其在学习动机、兴趣与学业成绩等维度的变化是衡量教育技术成效的关键指标。通过深入考察学生的学习反馈与行为表现,深度理解教育技术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

(二)研究范围

1.地域范围。本研究聚焦中国高中教育阶段,充分挖掘国内丰富多元的高中教育资源与广泛的实践样本,确保研究成果的本土适应性与实践指导性。

2.学科范围。尽管教育技术具有跨学科应用的广泛潜力,但本研究优先聚焦数学、化学、地理等核心学科,旨在深人探究教育技术在不同学科特质与教学需求情境下的应用模式与成效差异,为学科教学提供精准支持与策略建议

3.学校类型。研究主体锁定普通高中,鉴于其在中国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与广泛代表性,通过深人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场景中的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精准把握教育技术在主流高中教育中的应用实效与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及运用

1.文献综述。研究伊始,全面开展文献综述工作,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深度解析不同研究的方法特色、评价指标与结论启示,构建教育技术在高中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石。文献综述不仅为研究问题的精准定位提供锚点,且为后续研究方法选择与分析框架搭建提供科学蓝图与理论指引。

2.调研与观察。研究进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大规模实地调研与课堂观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广泛收集高中教师与学生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元反馈,包括应用感受、期望与改进建议等。同步开展深度访谈,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度挖掘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细节、面临挑战与创新机遇。课堂观察环节,研究者深入课堂一线,实时记录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行为、学生参与度和教学互动效果等关键信息,为研究提供鲜活的实践素材与直观数据支撑。

3.数据分析。针对海量调研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度挖掘与解读。定量分析借助统计学工具对问卷调查数据与学生学业成绩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精准刻画教育技术对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果的影响程度。定性分析则聚焦访谈记录与课堂观察笔记,运用内容分析法等手段深度剖析教育技术应用背后的教育叙事、师生心理体验与潜在教育规律,实现数据背后教育意义的深度诠释与理论升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45.pd原版全文

4.评价体系建立。研究后期,基于前期丰富的数据资源与深刻的分析洞察,匠心构建教育技术赋能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秉持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量教育技术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业成绩、技术应用程度与教学过程优化等多维度影响,通过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精细设计评价方法与科学厘定评价标准,为高中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的普及应用与深度融合。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双减"政策强力驱动下,多数高中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智能评价工具等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元素。教师通过巧妙整合这些技术工具,有效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互动性与个性化,契合学生学习风格与需求。

四、研究成果

第二,对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显著提升教师教学效能。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教师能够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跃升。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教学流程,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技术应用倒逼教师专业发展,促使其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第三,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学生在教育技术应用环境中学习成果显著改善。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多元的交互形式与个性化学习支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业成绩方面,教育技术的智能辅导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功能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实现学业成绩的稳步提升。

第四,评价体系建立与优化。本研究成功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贴合高中教育实际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教学效果、学生学业成绩、教育技术应用程度与教学过程改进等核心评价指标,通过实践应用与反复验证,不断优化完善评价方法与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与有效性,为高中教育技术应用评价提供可靠工具与规范指引。

第五,实证研究的推广与应用。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专业研讨会等高端平台广泛传播,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研究团队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紧密合作,将研究成果深度融入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精心编写的教育技术应用指南在教育系统内部广泛推广,为广大教师提供实操性强的应用指导,有力推动应用成效评估提供规范化工具与标准化指南。

(一)结论

本研究表明,教育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效能,改善了学生学习成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教育技术应用仍存在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建议

1.加强师资力量培养。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建议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涵盖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育一批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引领高中教育技术应用创新发展。

2.优化教育技术资源配置。政府与学校应协同发力,优化教育技术资源投入结构与配置机制。建立区域教育技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育技术资源跨区域、跨学校流通共享,缩小区域与校际教育技术应用差距。[4

3.深入研究差异性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教育技术应用的差异性问题,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深人探究差异成因与影响机制,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与实践策略,推动教育技术在高中教育领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宝霞.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策略——以一节高中数学iPad 课堂为例[J]亚太教育,2023(24):45-47.

[2]张春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中历史教学[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1):28-30.

[3]陈艳敏.智慧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8):28-30.

[4]刘露敏.让“双减"政策助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J].安徽教育科研,2023(23):66-6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4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