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方琪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36-03

作为幼儿园中被广泛采用的游戏形式,混龄游戏是一种可以让幼儿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来参与的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拥有挑选游戏伙伴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契合度或个人喜好邀请喜欢的同伴加入,形成自发组合的团队。这种自主组队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与游戏兴趣,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沉浸于游戏中,同时也确保了各年龄段幼儿均有参与游戏的机会。借助这样的游戏模式,幼儿不仅能在游戏中体验乐趣、自由成长,还能在互动中加强同伴交往的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同伴交流能力。

一、混龄游戏对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

混龄游戏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促进跨年龄段的沟通与相互理解。混龄游戏环境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够聚在一起玩耍,为他们创造了与年长或年幼伙伴交流的机会。在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中,幼儿学会如何与不同年龄的伙伴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对方的需求与观点,进而培养出同理心和优秀的社交技能;其次,增强幼儿自主性与自信心。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个人兴趣和偏好选择玩伴及活动,有助于他们构建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同时,通过与其他幼儿合作成功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使他们更加乐于与人交往;最后,锻炼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之间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这些情境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如何妥善应对冲突的机会。通过协商、妥协或寻求帮助,幼儿逐渐掌握了解决冲突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龄游戏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游戏器械

在户外混龄游戏中,器械不仅是幼儿互动的媒介,更是促进他们同伴交往的重要工具。幼儿园精心配置了多样化的专用器械设施,涵盖了从简单的平衡木、呼啦圈等小型玩具,到复杂的大型游乐设施,如充气城堡、攀岩墙,以及广阔的户外空间。这些器械因其难度各异、种类繁多,对幼儿的交往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户外活动“晓晓板"为例,这是一种极为常见且深受幼儿喜爱的户外游戏,其简单易懂、乐趣无穷的特点总能吸引众多孩子的参与。在跷跷板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如何选择游戏伙伴,实际上是他们同伴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孩子们在挑选一同玩耍的伙伴时,会进行语言沟通,而晓晓板游戏伙伴选择的随机性较大,这给予了幼儿更多与不同年龄段伙伴接触的机会,有效促进他们之间的同伴交往并提升互动能力。

(二)组织形式

户外器械不仅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幼儿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以户外器械为基础所开展的单人、多人等游戏形式对于提升幼儿和同伴之间的交际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比如户外互动“丢手绢”,一个幼儿手持手绢,其他幼几则按照一个圆圈围坐。丢手绢的幼儿需将手绢悄悄丢在另一名幼儿的背后,而那位被丢中的幼儿需迅速察觉并起身追赶丢手绢的幼儿。需要丢手绢的幼儿沿着圆圈奔跑,丢完手绢之后坐在椅子上,如果手绢位置所在的幼儿抓住了丢手绢的幼儿,则丢手绢的幼儿应表演一个节目,如唱歌、跳舞或背古诗等。当这一游戏融入户外混龄活动时,为幼儿们创造更多的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参与这样的游戏,孩子们能观察到更多同龄及不同龄小朋友的独特之处,而参与表演的小朋友则能在展现个人风采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同伴交往的热情和兴趣。

(三)交往情境

在户外混龄游戏器械与组织形式既定框架内,幼儿自发形成的交往情境成为整个游戏过程中的一个变量因素。游戏进程中会自然涌现出多样化的游戏场景,幼儿们的反应和表现也各具特色。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策略会有所不同,比如交际技巧的选择、交际过程的顺序安排等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下灵活运用不同的交往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其同伴交往能力的进步。

三、混龄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改变观念,提升教师对户外混龄游戏中幼儿交往策略的认知

在幼儿园环境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掌握同伴互动技巧、增强同伴交往能力以及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自主发展,同时加深对户外混龄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领悟,致力于成为“能俯下身倾听幼儿心声,也能站立引领幼儿前行"的陪伴者。

首先,提升幼师对户外混龄游戏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户外混龄游戏的本质,摒弃其仅为幼几提供自由游戏空间的片面观念,认识到该游戏在扩大幼儿交往范围、提升同伴交往策略上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对幼儿身心发育和幼师成长的价值。同时,教师应把握户外混龄游戏环境自然、主体多元、交往自主的特点,基于此提升自身指导能力,为各年龄段幼儿创造适宜的室内外环境和精神氛围,以便有效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其次,提升幼师对幼儿认知水平的理解认知。教师应当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正确观念,充分了解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耐心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基于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同伴交往策略。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权威指导资料,教师需要持续增进对幼儿认知成长阶段的理解,以确保为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提供更加适宜的交往引导策略。最后,对混龄游戏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认知,针对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特点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实地观摩、参加讲座、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在户外混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同伴间互动以及交往技巧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注重学习,提高教师对户外混龄游戏中幼儿交往策略的指导能力

幼儿处于不断成长之中,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满足幼儿需求,幼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对幼儿开展交往的指导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46.pd原版全文

首先,提高幼师对幼儿与同伴开展交往策略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户外混龄游戏中需深刻理解观察的重要性,通过细致规划观察内容,运用图示法、线索提示法等多样化于段及现代技木设备,有效捕捉幼儿同伴交往的发起与应对策略及其与环境互动的情况,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并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同伴交往行为特点,客观分析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相关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游戏环境与材料,提供适宜的指导,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积极发展,助力其全面成长。其次,掌握幼儿在混龄游戏中交往策略的评价能力。在户外混龄游戏中,教师需以发展的视角审视幼儿同伴交往行为,避免草率定论,而应基于对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深入了解,聚焦于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特点,采用多元评价手段,结合幼儿自评,以专业的准备和灵活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习惯、正确价值观及提升解决交往矛盾的能力,还能促进幼儿在认知与思维上的进步,同时推动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最后,具备户外混龄游戏的环境营造能力。为了优化户外混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交往策略的有效运用,教师应精心布置适宜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教师应依据幼儿的游戏兴趣、发展需求和游戏类型,合理投放数量适宜、结构多样、种类丰富的游戏材料,并科学规划游戏场地,确保区域布置合理、空间利用充分且富有挑战性,以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和创造力。在精神环境方面,教师应营造自由安全、轻松愉快且有积极回应的氛围,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伙伴和材料,培养友好相处、相互包容和鼓励的伙伴关系,并积极回应幼儿的交往指导需求,结合不同年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交往特征来进行差异化指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方式增进幼儿与伙伴之间的和谐沟通,以此带动幼几同伴交往技能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进步。

(三)开展活动,帮助幼儿提高户外混龄游戏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为了增强幼儿在户外混龄游戏中的交往技能,教师不仅要持续提升个人指导水平,还需立足于幼儿本身,充分利用户外混龄游戏多元主体的特性,策划并执行多样化的混龄日常互动与游戏活动,来增强幼儿在这一环境中的同伴交往技能。

首先,为了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应增加混龄幼儿间的日常互动活动,在现有的同龄分班制度下,教师可以通过策划和实施各种丰富多彩的混龄交往活动,以搭建一个适合幼儿的交流平台为目标,缩短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开展多种幼儿户外混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混龄交往能力的发展,包括创设混龄交往情境,利用绘本、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交往场景,引导幼儿探讨并实践同伴交往策略,通过角色扮演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四、结语

混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然、丰富的社交环境,对于培养其交往能力具有显著成效。幼儿园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游戏设计与实施策略,同时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交成长空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混龄游戏对不同性格特征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更深层次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毓萱.户外混龄游戏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6):84-92.

[2]徐敏.开展晨间户外混龄运动游戏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J].试题与研究,2021(29):75-76.

[3]张莹,陈若阳.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发展阶段及推进策略[J].早期教育,2021(17):39-43.

[4]史春晓.户外混龄体育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 培养探究[J].知识文库,2021(10):183-184.

[5]张双双.混龄活动中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指 导策略[J].新课程,2020(39):206.

[6]陆意玲,崔艳.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提升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3):107-10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4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