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境”启思 感数学之乐

作者: 丁洁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72-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不仅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形式,也能够让学生在更为生动、更具趣味性的氛围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落实寓教于乐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不同能力、认知、素养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最佳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实践,往往会基于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多元情境创设,将有着较强抽象性、逻辑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际问题、直观事物或学生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在降低知识理解难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情境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应具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情创设针对性课堂情境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则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次,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多学科知识,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就会更为频繁,整个教学氛围就会显得十分轻松。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不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会在这种感觉的推动下更为积极地探究知识本质。而教师一旦收到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学动力也会随之增强,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实现寓教于乐

趣味性原则,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数学教育的基础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充满趣味性的事物更为感兴趣。但是数学知识本身有极强的抽象性,这也是其给学生留下枯燥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巧妙融人趣味性元素来扭转这一局面,此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实现玩中学,玩中发展。

(二)针对性原则,落实因材施教

针对性原则,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数学教育的关键原则。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细致入微地了解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践行以生为本

主体性原则,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数学教育的核心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展开一切教育活动的最基础要求。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对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挥、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平台,从根本上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化。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直观情境:化抽象为形象,降低理解难度

通过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可知,许多学生会因它们的抽象性、逻辑性特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望而却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优势进行直观情境的创设。通过外界技术将这些抽象化的概念、公式等转化为直观、形象而具体的内容,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他们的知识掌握。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为例,在课堂的导人阶段,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图片(如图1),让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观察,自主总结出其基本特征,为之后的表面积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后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分别呈现长方体、正方体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数字技术为学生展示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的过程,让学生清晰看到每一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知识的教学,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也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演变中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情境”启思 感数学之乐0
图1

(二)生活情境:融数学于日常,提高应用水平

数学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知识内容更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学数学教师基于其特点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为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的知识运用创造了机会。这种情境创设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割裂的局限性,也让整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有趣、更为多元。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校篮球比赛为切入点,为学生呈现本班三名篮球队员在某一场比赛中的投篮情况(如表1),并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思考“哪一名学生的投篮成绩最好,为什么?"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鼓励学生运用分数知识将三位学生的投篮情况用分数进行表示(16/25;13/20;3/5),运用对比的方法计算哪一位学生的投篮命中率最高,以此引出“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百分数概念,也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58.pd原版全文

以“情境”启思 感数学之乐1
表1学校篮球比赛学生投篮情况汇总

(三)问题情境:以问题引思考,启迪数学思维

问题是活化学生思维的推助剂,也是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最基本方式。4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促使学生在“求知"的引领下实现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方案探究,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提升核心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方位图(如图2)”,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书店在学校的什么位置?"“邮局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图书馆和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以此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位置关系的描述方法,并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方位知识进行判断。当学生成功回答这些基础问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大问题的难度,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更为精准的语言来描述不同地点之间的关系,思考在没有坐标指引下探究上述问题答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实现推理与判断,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成长。

以“情境”启思 感数学之乐2
图2

(四)游戏情境:寓学习于玩乐,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如此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然理解和全面掌握,实现素养发展。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当学生充分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开展一项趣味的“挖宝"游戏。在游戏开始时,屏幕会向学生呈现一个“数学岛”,在岛屿的不同位置设置了不同难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选择学生展开游戏PK,并为他们调整适合难度的题目内容。游戏有两至三名学生同步进行,每答对一个题目,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数学宝石”,待学生将自己所选择板块的题目全部作答完毕之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正确率、答题速度以及“宝石积分"对其进行排名,同时做出针对性的“评价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掌握,也在激发学生求胜意识的基础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情境教学法成为了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更为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途径。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策略,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掌握数学规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兰兰.以情境启思以实验赋能—小学数学实验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J].理科爱好者,2024(4):115-117.

[2]张绮晗.创设真实情境,开启心灵之门—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价值体现[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4(6):9-10

[3]吴子云.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4):173-175.

[4]卞真红.聚焦核心素养 合理创设情境—谈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2):79-8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5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