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学生物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

作者: 王燕鸿

【基金项目】本文系鲤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研究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学生物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LCJG1452-016)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75-03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大力推进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五育融合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生物学学习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实践活动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因此,深入分析中学生物学实践性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育融合"内涵分析

五育思想首次出现于1912年,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五育思想并举,并形成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基本雒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在教育阶段需要从德智体美劳等五育方面入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学生物学中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进行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切实提升生物学教学质量,还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在生物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为其提供实践性作业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并促进其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中学生物学实践性作业的作用

(一)点燃学习兴趣

人们在对教育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学生对一个学科的学习兴趣不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而在五育融合基础上,教师在布置实践性作业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充满新鲜感和挑战性的作业,使学生对生物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不会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体系进行分析之后,从学生知识体系的空缺处出发,通过对作业问题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保持新鲜感,进而提升他们的探索精神。[2]

(二)促进理实结合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在中学生物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操作和生物试验,通过这些试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都独立完成实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结合实际生活场景为学生构建一个需要实验解决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锤炼学生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中学生物学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要求,其主要包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学生需要在学习生物学科过程中形成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设计的实践性作业,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学生物学实践性作业

(一)布置项目作业,培育执行能力

在五育融合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项目式作业,通过实际生活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培育执行能力。在项目式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1.主体性原则。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项目式作业中问题的解决方式很多时候并不是唯一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得到最终答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对项目进行合理设计。2.真实性原则。在项目式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真实的问题,但是这种真实性也与真实的问题场景有所区别,因为教师不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问题环境。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融入真实的内容、情境与问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系统性原则。在项目式作业设计过程中,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教师可以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并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之后,寻找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知识迁移的机会。[3]

以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跨学科实践活动“栽培番茄,观察并描绘其一生的变化"作业设计为例,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对番茄栽培过程的观察,理解植物生活必需的条件,并能够描述植物一生的变化。同时,学生需要在栽培过程中对番茄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设计自动浇灌器、植物稳定支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发布作业之前,先进行有效的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某同学在生物园中种植番茄的场景并进行提问,等待学生思考完毕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继续设置问题引导。中学生参与的种植活动较少,学生对于这类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番茄的种植、浇灌和支架设置。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番茄植株都有所成长,等所有学生的项目完成之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评价的环境,学生要结合自己记录的资料,对本次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阐述番茄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和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提升他们的执行力。

(二)模拟实验作业,提高思维能力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也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模拟实验作业,并且要以拓宽视野、关注生活、提升能力为原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操作简单,取材方便,针对这种题材的实验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视频演示或者课堂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自我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为学生布置模拟实验作业,将实验的步骤、现象、材料、目的提前告知给学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59.pd原版全文

以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九单元第1节“发酵技术"教学为例,教材中为学生展示的发酵现象的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发酵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可以为学生布置模拟实验作业。在作业布置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实验需要的器材、原理以及实验的步骤。实验需要的器材主要包含面粉、酵母、柠檬汁、塑料瓶、温度计、气球、面粉、白砂糖等。实验原理为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产生能量。之后,教师借助视频为学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为了避免学生忘记,教师将实验视频上传到班级群里,学生在实验时可以进行反复观看。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同学们,发酵现象在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虽然能够初步了解发酵的原理,但是可能大家对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所以,大家需要通过自己动手,独立完成一场发酵实验,并在实验之后进行分析。"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科技探索作业,提升调研能力

在实践性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探索类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并发现问题,并按照实验探究的方式对探究过程进行详细记录,通过自己的全面调研对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不畏艰难、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以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20章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教学为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会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对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进行熟练掌握,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了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以及生殖细胞的重要作用。在课后作业设计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进行全面了解,教师可以为其布置探索性作业。作业内容如下:学生需要通过黑白棋子对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进行模拟,并在探索过程中利用表格将探索过程进行记录,通过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结论。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先将白色围棋作为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精子,黑色围棋作为Y染色体的精子;再将20枚白色棋子放在纸盒中作为卵细胞,10枚黑色和10枚白色棋子放在另一个纸盒中作为精子。实验中,学生需要分别从装有精子和卵细胞的盒子中抽取棋子,并将二者组成的染色体进行记录,一共记录20次。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遗传过程中决定性别的方式,并且生男生女的机会为均等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初中生物学实践性作业布置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中学生物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官巍.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学实验作业的 思考与尝试[J].黑龙江教育,2024(2):68-69.

[2]李晓娜,邢雪.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及实践作业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辽宁教育,2024(11):87-90.

[3]陈飞虎.“双减"政策下初中生物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9):137-139.

[4]张晓倩.以项目式学习为基础的初中生物学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J].生物学教学,2023,48(7):25-29.

[5]尹卓.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与思考[J].生物学教学,2023,48(1):8-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5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