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余兴建【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87-03
“大单元视域"的提出,倡导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设计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以篮球为例,这项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这些元素都与多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该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更深人的研究。希望接下来分享的内容能够给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参考。
一、大单元视域下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一)篮球与语文:文学与运动的魅力
篮球不仅是一项球类体育运动,它的背后也承载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故事。[通过讲述篮球的历史发展、著名球星的事迹,甚至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描写,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生动教材。如《飞人乔丹》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迈克尔·乔丹卓越的球技,也深刻反映了他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将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撰写读后感或演讲稿,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力,也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数学与篮球:数字背后的逻辑与智慧
数学是理解和预测世界的一把钥匙,而在篮球比赛中,统计数据的应用无处不在,从投篮命中率、篮板球次数到犯规次数,每一个数字都是球员表现的量化反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型的数据分析活动,引导学生收集自己或队友的比赛数据,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再对比分析,不仅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起来。
(三)美术与篮球:创意无限的艺术空间
篮球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鼓励学生以篮球为主题进行绘画、雕塑或设计,如绘制喜欢的球队队徽、创作一场篮球比赛的动态漫画或者制作篮球相关的手工艺品,能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还能加深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同时提升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四)科学与篮球:揭秘运动背后的科学奥秘
在篮球运动中,科学原理无处不在。如为什么篮球在空中会呈现抛物线轨迹?跳起扣篮时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弹跳高度?这些问题涉及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能量转换等科学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或观看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背后的科学道理和科学奥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同时也使篮球训练变得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大单元视域下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文体双修:篮球与语文的叙事桥梁
结合篮球运动中的故事情节,如历史名局、球星奋斗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读写活动,让学生在文体创作中感受篮球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例如,体育教师在组织篮球教学与语文融合的课程时,应当巧妙地将篮球的文化底蕴与语文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创造出既有体育活力又能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比赛录像或者篮球相关的电影片段作为引人材料,引导学生感受篮球运动中的激情与梦想。在观看了精彩瞬间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的感受,并鼓励他们使用形容词、成语甚至是修辞手法来描述所见所闻。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与文字组织能力。
深入挖掘篮球史上的传奇人物,比如迈克尔·乔丹、姚明、科比·布莱恩特等,这些运动员的励志故事本身就是较好的语文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传记书籍或文章,让学生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同时学习文章结构与写作技巧。此外,还可以安排作文课,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篮球英雄"为主题,撰写一篇人物介绍。通过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深化了他们对于篮球精神的理解。
为了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体育教师还可以与语文教师合作,举办“篮球诗词大会”。选取古今中外与篮球或体育竞技有关的诗歌、散文,让学生朗诵并赏析,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运动美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汲取文学营养,拓展视野。
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组织篮球文化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全方位地感受篮球与语文的双重魅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篮球文化的深厚情感,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持久的热情。
(二)数理游戏:篮球中的数学魔术师
将篮球比赛中的计分规则、概率计算、距离测量等融人数学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如丈量三分线的距离,或是在比赛中引入概率论,预测投篮成功率,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数学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在讲解罚球线上投篮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球员的罚球命中率为 80% ,那么连续三次罚球全部命中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比例和乘法规则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评估每一次出手的价值,培养他们在比赛中的策略选择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一次投篮比赛,设定不同区域的分数值,比如靠近篮筐的区域得分为1分,远距离投篮区得分为3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选择投篮位置,同时记录每位选手的总分和命中率。通过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学生自然能领悟到数学计算在篮球策略中的重要性。
讲解投篮时,可以引入概率的概念。比如,假设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有20次投篮机会,他的平均命中率为 50% ,那么理论上他会命中多少个球?实际上,由于随机性,结果可能会有波动。通过大量模拟试验,学生可以看到概率如何在多次重复事件中显现规律,这对理解随机性和长期预期非常有帮助。在篮球中,尝试高难度三分球往往会带来更高的得分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大的失误风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如NBA历史上著名的最后一秒绝杀时刻,讨论球员做出决定时的风险评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作出最优决策。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投篮距离测量,比如三分线到底有多远,不同身高的人站在同一位置投篮,谁更容易进球?这类活动需要学生亲自测量并记录数据,再通过简单的几何公式计算,帮助他们直观理解距离、角度与投篮成功率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在篮球训练中融入数学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况下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决策的能力,使数学不再只是纸面上的符号,而是生活中实用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63.pd原版全文
(三)艺术再现:篮球与美术的视觉盛宴
鼓励学生以篮球为主题,进行绘画、雕塑或摄影创作。设置展览角,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创意思维与审美能力。比如,制作篮球运动的动态漫画或拍摄篮球动作系列照片,捕捉运动之美,感受色彩与线条的力量。例如,将篮球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还能深化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提升审美感知。美术教师可以教授基本的雕塑技巧,既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增进其对手工艺术的兴趣。在教授篮球技巧时,引入人体动态学的基本原则,分析优秀运动员的投篮姿势如何兼顾力量与美感。通过慢动作播放或定格照片,细致观察手臂延伸、身体倾斜等动作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教师还可以邀请篮球高手现场演示标准的投篮动作,学生边观察边素描或速写,体会线条流畅与力度变化,加深了对投篮技巧的理解,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体育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成长舞台,激发其潜能,培养综合素养。
(四)科学探秘:解码篮球背后的科学法则
开设科学实验室,讲解篮球运动中的力学、流体力学现象,让学生亲手实验,验证理论,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与实证能力。例如,体育教师在组织篮球教学时,融入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小型实验会,让学生们动手测量和记录不同投掷角度下篮球的飞行轨迹。通过改变发射点的高度、角度以及初速度,对比观测篮球的落地点差异。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抛物线运动的特点,以及重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路径。随后,引入牛顿第二定律和抛体运动方程,解释为何特定的角度(通常约为 45∘ )被认为是实现最远投射的最佳选择。结合视频演示和图表说明,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角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投掷距离缩短。通过吹风机模拟风阻环境,观察它如何影响篮球的飞行方向和稳定性。学生可以尝试在有风和无风条件下投掷相同距离,对比两者的区别,从而感知空气阻力的存在及其影响。教师还可以讲解斯托克斯定律,解释篮球表面的纹理(即“凹槽")如何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投掷精度和旋转稳定性,让学生意识到,即便是微小的气流变化也可能显著改变篮球的飞行路线。又或者,引导学生注意拍打球的声音变化,尤其是在空旷场地与封闭房间内拍球的区别,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室内拍球声听起来更响亮,这一现象引出了声音传播和共振的基础概念。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科学世界的奇妙之处,既丰富了篮球课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单元视域下,将篮球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显著增进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与理解。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元的教学思路与素材,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科交叉点被发掘出来,为小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多彩、包容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林彩英.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教师,2024(5):74-75.
[2]陈志伟.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18):86-88.
[3]张伟.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J].小学教学研究,2024(22):93-9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6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