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校园内实施的几点策略
作者: 王雪一、打造专业化劳动实践场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推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以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道义、健康、文明、勤奋、创新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的素质、能力、技能、知识的综合提升。这明示,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基础理论,而且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帮助学生树立德行、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素养。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以结构性、科研性、创新性为特色,引导学生从事各种劳动,不断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树立健全劳动道德,提升劳动素养。通过合理的规模化经营,我们的院子将成立一个特殊的温室。在这里,我们将按照四时的变化,播种多样的水果、花卉等,以满足师生的需求。设置不同的种植区域,如蔬菜区、花卉区、草药区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方法。在种植园区内建设工具房,配备锄头、铲子、水桶、洒水壶等基本的种植工具,以及肥料、农药等物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植物的重要信息,我们应该在校内设置一些科普宣传栏,包括植物的命名、分类、特征、生理特征、营养成分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劳动中来。
二、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课程强调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如种植工具认知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竞争意识。举办劳动成果展览,展示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成果,如农作物、美食等,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通过举办劳动经验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收获、感受和遇到的挑战,以此来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举办劳动主题节日活动,如劳动节主题活动、丰收节庆祝活动等,通过文艺表演、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故事分享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索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拓展项目研究。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教学为例,课文围绕花生写了种、收、尝、议的过程,父亲在议花生的过程中由花生特点道出做人的道理,可以设计以花生的探秘之旅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拓展项目研究。
四、落实本土化实践
本土化劳动实践活动是指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理念,开展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本土化劳动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本土文化,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活动,如种植、手工艺制作等,并将这些活动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劳动的价值。
本土化教育资源的使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本土历史故事、传说等融入语文、历史等课程。如在教授写作时,以本土的民俗活动为主题,让学生描写场景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此外,学校可依据当地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如沿海地区学校开发海洋文化校本课程,介绍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知识,并配备专门教师授课,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海洋环境。利用本土艺术元素,如将本土的剪纸、木雕等艺术形式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在校园内设置展示区,定期举办本土文化艺术展览,营造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举办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舞蹈比赛等。为了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我们可以邀请当地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来校园举办讲座和兴趣班,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带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纪念馆等,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还可让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本土文化活动,如民俗手工艺制作工作坊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例如,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内,学生参与了柿饼的制作活动,通过清洗、削皮、晾晒等步骤,亲身体验了柿饼的处理过程。这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并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并为之感到骄傲。在树立劳动价值观方面,通过课文学习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如通过《千人糕》等课文让学生体会到生产过程的不易。在体会劳动的幸福方面,通过《古诗三首》等课文,展现古代儿童劳动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幸福感。在认识劳动与成长的关系方面,通过课文,如《祖父的园子》,让学生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调动感官体验劳动方面,鼓励学生在观察中使用多种感官,体会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在实践劳动活动方面,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如制作手工作品,并在课堂上介绍制作过程。在写作表达劳动感受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如写关于最美劳动者的文章。在探究劳动文化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如研究中国的桥文化,让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体验和传承文化方面,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在思辨劳动价值方面,开展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思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促进人格的完善。
五、进行跨学科学习
借助主题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学科及跨学科实践活动,将学科与跨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学习任务中,助力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核心知识。与人教版的数学课程“面积”进行联系,并使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整个教学单元以“单位度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利用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栽种发芽的花生种子,通过观察记录,协助学生逐步了解花生的一生。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比较,找出花生生长得更好的方法,为理解植物的一生作铺垫。通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芽、幼苗的成熟和成熟的果实,来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或项目作为一种创新的课程与教学工具,旨在转变内容的展示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新课程方案与标准提倡的任务型、项目化、主题式及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核心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同时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境并具有实用价值。关键在于通过任务、项目、主题和问题的设置,深化学科实践,即将学科和跨学科的核心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紧密相连的整体,加强学科知识、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学习、创新中学习,持续完善知识体系,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质量评估:基于中国情境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小学劳动教育校园内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242097)的研究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