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学儿童视角下的校园“真游戏

作者: 吉梦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游戏是儿童时期最为普遍的一种活动,也是儿童活动的基本方式。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游戏时间被严重压缩的时代下,研究儿童游戏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试图寻找儿童视角下小学校园中的“真游戏”,对游戏特点进行分析,初步探索寻找“真游戏”的方法,希望为研究人员依靠外部迹象找到不同学生心中的“真游戏”提供微薄借鉴作用。儿童眼中小学校园内的“真游戏”有一定共性,可以作为研究者从外部观察儿童心中“真游戏”的根据。但不可忽视,不同学生心中的“真游戏”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可用统一标准进行衡量。本研究通过把教育心理理论与研究材料的研究分析相结合,初步探索儿童的不同看法与儿童行为之间的联系:学生心中“真游戏”的差异主要与学生人格差异有关,而人格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生行为表现出来。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不同的外部行为而大致推断该儿童心中的“真游戏”,进而进行有效的研究。

二、研究准备

本研究课题在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其在校状态相对放松,学生观点的采集结果真实可靠。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把它的游戏环境定义为“自由游戏环境”。学生在该校上学期间,拥有相对充足的游戏时间,儿童的自由游戏在该学校没有受到限制。一年级学生在学校拥有相对自由的游戏空间,游戏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这使得关于学生对于游戏看法的调查和对游戏中学生表现的观察有切实的条件,保证了材料收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介绍

1.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

2.访谈法:对班里或年级中学生进行关于“什么是游戏”的个别访谈。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年纪小,认知水平还不高,因此提纲实施灵活性会比较大。访谈提纲:(1)你认为什么是游戏?(2)你认为学校的哪些活动是游戏?(3)你最喜欢哪个游戏?(4)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3.观察法:在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跟踪观察个别学生进行“真游戏”活动时的状态与该活动特征。如果学生意见相近,将继续跟踪观察学生集体进行“真游戏”活动时的状态与活动特征。研究者会在学生活动间隙对其进行简单访谈,观察收集学生游戏状态与活动特点。

4.资料分析法:本研究的资料分析与研究同步,及时对收集上来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和整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进行比较和归类。在具体操作上,笔者将会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个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类编码,探索该生的态度行为及其根源,找到现象背后的逻辑联系。第一步,将研究资料进行整合。第二步,将所有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归类,相同整合,相异分列;找到信息中本质的联系;完成本研究目的。第三步,在研究资料的蛛丝马迹中,添加更丰富的信息,完善逻辑。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通过学生平时表现寻找校园“真游戏

1.“乖宝宝”眼中的校园游戏学生类型:“乖宝宝” 很适应学校生活,是不用教师费心的一类学生。对于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在外部行为上与学校要求一致的学生来说,校园中“真游戏”的必要条件是要受到教师允许。教师组织的一些游戏活动会受到这些学生的热烈欢迎和配合,在参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但同时可以发现,有两个学生对于游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而通过比对两个学生的平时表现的差异可以发现,这是对学校适应程度的不同造成的,会随着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变化和教师对待该学生态度的变化而改变。也就是说,学生越在教师面前受欢迎,越会把教师口中的游戏作为游戏。

2.“小淘气”眼中的校园游戏

学生类型:“小淘气”—行为与学校的要求有一定偏差,让教师很费心。这类学生在班级中占有很少的一部分。他们在学校非常开心乐观,做什么事都笑容满面。教师批评的时候,学生不会有沮丧的表情,转脸又回归原来的状态。对于行为与学校要求经常不一致的学生来说,游戏是生活的常态,会分为一般玩的和喜欢玩的。因此,他们对学校中的规矩和要求不够重视。在玩喜欢的游戏时,他们会更加投入于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他们有自己各自喜欢的游戏,在做那种游戏时表现得很认真,表情严肃,长时间集中在游戏上,想把它做好;如果和其他人一起,有很强的胜负欲,有时候会因为胜负与同学产生冲突。这都是他们在自已喜欢的游戏中的表现。

3.“小王子”眼中的校园游戏

学生类型:“小王子”一仿佛与学校生活脱离的孩子。这类学生在班中非常稀少,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经常游离在外。对于相对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学生来说,他们自己觉得是游戏,就会沉浸在其中。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行为的变化来判断他们对游戏的定义。对于这种学生,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

(二)通过游戏外部形式上的共性寻找校园“真游戏”

1.“真游戏”是“动起来的”。学生眼里的校园游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很难用一种形式进行概括。但是在其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在访谈中主动提到的都是带有行动的游戏行为,有些学生还用动作对游戏进行表示。因此,形成了这样的结论一校园“真游戏”大部分表现为形式上的活动。

2.“真游戏”是“自由的”。在本研究中“真游戏”“自由”的表现有很多,如规则自由、时间自由等。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有自己行动和表达的空间。自由的空间越大,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会更为丰富。根据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进行价值判断,学生在校园游戏中的自由程度越高,该游戏的价值就越大。

3.“真游戏”伴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体验。学生沉浸在游戏中时,仿佛从整齐划一的学校生活回归了自己的天性,展现出完全不同于学习生活中的状态,学生在喜欢的游戏和校园常态活动中的心态有着巨大不同,可以通过学生外部表现容易地区分出来。

五、启示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伴着游戏生活与成长,关注每个孩子心中真正的游戏是尊重他们作为人类个体一部分,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教育,相信会使学校教育拥有其应有的价值,产生实在的效果。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管理者,学校应该探索在游戏管理中担任的角色,学校要用爱管理学生,对游戏有思考、有选择。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在游戏中自由的空间越大,越能获得丰富的体验,该游戏的价值也越高。所以,不如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游戏空间,让他们在那一时间回归本性。儿童视角中的校园“真游戏”是动态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的。这动态表现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态的变化,以及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心态的变化,都使得儿童视角中“真游戏”的定义可以得到确认。这如同对每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的了解,需要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教师也需要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2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