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冷红蕊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
(一)初期逻辑思维的形成
在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来源于对周遭世界的直接感知与深入洞察。特别是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导,逻辑思维的发展相对较慢。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抽象推理,更多地倾向于通过感知和经验来积累知识。初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分类、对简单因果关系的认知以及基础归纳能力的展现。随着教学活动的深人,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概念和符号的应用,比如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物品的数量增减,学生逐步掌握了加法、减法等基本运算的逻辑性。
(二)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的易错点
小学生逐步构建起了初步的逻辑思维架构,但由于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他们容易出现一些典型的逻辑错误。举例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有“数感弱化”的问题,即对于一些数字的关系没有准确把握,就会犯计算的错误,同时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较低,在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理解过程中,也会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当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时,过于容易为表面问题所干扰而忽略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这样普遍存在的逻辑思维错误的识别和纠正,让学生逐步提高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化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逻辑训练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实践教学。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完成基本概念知识的传授,但无法给予学生思维训练。数学既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训练路径。学生在处理数学题时,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课程教学一般侧重基础知识的教授,不注重学生解题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师授课理念,重视问题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潜力,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二)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不足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现状是,多数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地重视对课程知识点的阐述以及带动课后习题的讲解中,忽略了带动学生思考以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是看他是否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利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而应该要看他是否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地兼顾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数学内容与学生思维发展脱节
数学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教材编排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阶段性渐进过程,没有设置合理的难易度台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维过程的参与,同时也局限了学生思维视野和发展。此外,多数数学练习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思维量,容易导致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依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数学概念进行全面运用、分析等来解决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有意义的题目,让学生能逐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
(一)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启发式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要求教师以提问、启发、探究的方式激活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交流,以此帮助学生从解决学习问题的思路中寻找规律、总结定义。例如教师在教学加减应用问题时,可以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启发学生去思考应该怎样将问题与数学公式联系起来,然后带领学生梳理思路,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理论内涵与外延。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挖掘学生潜力,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技巧,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推理能力。
2.问题导向式学习的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以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在一定层面上考验学生的思维深度。在教学小学数学几何板块时,教师可以通过“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对角延长了,会形成什么形状”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几何形体的特性,培养学生对几何形体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思维训练的融合。跨学科教学训练意在通过数学与其他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例如,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相融交汇,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来提高归纳演绎思维能力;数学与文学的相互交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和逻辑结构理解能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跨学科技能来激发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统计图方面的内容时,结合社会学科的内容设计出一份调查作业,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表,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跨学科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感
1.数学游戏与互动活动的设计。数学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教师可以采取建立有趣数学游戏和互动的方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和学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数学数值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数字连锁游戏”,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回答出能够进行数字相加的数值,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并掌握数学运算的知识,还可以借此机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扮演、找数学密码等场景开展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思维训练。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愈发普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运用诸如互动电子白板、数学教学软件、网络教育平台等现代信息工具,来协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强化训练。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助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软件中的图形展示功能,让学生直观地掌握几何图形的变动和特性,进而推动空间感知能力的提升。
3.构建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的数学情境设计,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构建出贴近实际的数学问题场景,以此点燃学生对数学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在小学阶段,教师运用这样的数学问题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比如,在教授乘除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超市购物”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商品总价和找零,来深入理解乘除法的实际用途。
参考文献:
[1]李红,赵明.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J].教育与教学,2022(06).
[2]陈丽萍,王晓明.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学刊,2021(07).
[3]刘娜,王晓.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J].数学教学与研究,2023(05).
[4]张丽,陈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与技术,2022(0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