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赵玮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分层教学实践策略
(一)做教学目标分层,信息技术可视化助力目标达成
以“采摘节一时、分、秒的认识”为例。基础目标为全体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动画、参与线上简单计时游戏等方式,对时、分、秒形成初步认识,逐步获悉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准确认读各个时间点。在达成这一目标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时钟的动态运行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即 1 小时等于60分钟。鼓励学生反复操作线上时钟模拟软件,完成时间认读方面的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提高目标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立,要求他们通过查阅电子资料、观看拓展视频等,了解时间单位的实际意义及用于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具体表现。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撑的线上平台推送拓展学习资源,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分享。发展目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鼓励这部分学生运用编程软件或数学建模工具,完成与时间有关的创意项目,如制作一个简单的计时小程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做教学内容分层,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载体
以“快乐大课间一—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针对基础层次学生,教学内容要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演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如借助小棒图展示 12×3 ,先算2×3=6,再算 10×3=30 ,最后将两部分结果相加得到36。要求学生观后,利用在线计算练习平台做大量练习,使其计算愈加娴熟。针对中等层次学生,教学内容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提供有一定挑战性的应用问题。教师可创设线上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扮演顾客中完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同时,教师将一些拓展性数学阅读材料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开阔他们的眼界。针对高层次学生,教学内容侧重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信息技术支撑的线上平台给出“学校组织运动会,需要为运动员购买运动服,每套运动服的价格在20-30元之间,班级有40名运动员,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并计算出总费用吗?”这类具备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促成学生的线上分析、计算和方案设计,后续完成方案展示与小组讨论。
(三)做教学方法分层,信息技术增强课堂交互性
以“走进新农村一位置与变换”为例。针对基础层次学生,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模仿练习法。教师可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新农村”主题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真切感受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平移、旋转等变换现象。比如,借助 VR 设备让学生于虚拟场景中看到房屋、树木等物体的位置,看到汽车在道路上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等。观看及体验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图形平移、旋转的在线操作工具,进行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模仿练习,降低学习难度。针对中等层次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和问题导向法。教师提出“如何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将一个不规则图形变换为规则图形?”这类有关位置与变换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于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利用绘图软件尝试做图形变换。针对高层次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项目学习法。布置“设计一个未来新农村的布局规划,要求运用位置与变换的知识,合理安排各种建筑和设施的位置,并展示建筑和设施在不同季节或活动中的位置变换效果。”这类项目任务,学生历经查阅资料、用专业绘图软件和建模工具进行设计等过程,教师也结合学生遭遇的难题,给予相应指导和建议,后续展示与讨论项目成果。
(四)做教学评价分层,信息技术多元化推动精准评价
以“美化校园一图形的周长”为例。针对基础层次学生,主要评价他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在线布置有关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练习题,学生完成作业后,系统自动批改并反馈结果。教师结合结果给出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并附加指导。针对中等层次学生,除评价他们的知识技能外,也评价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布置“测量校园内一个不规则花坛的周长,并提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这类综合性较为突出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该作业。学生要进行实地测量,并将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整理生成电子文本后提交给教师。教师着重考量学生测量方法的合理性、数据的准确性及小组合作的协调性等,进而完成客观与准确的评价。针对高层次学生,评价指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一个校园绿化方案”这类创意性项目任务,使校园内不同形状的绿化区域周长之和满足一定条件,且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学生将完成的方案制成 PPT 或视频,在线上平台展示,教师从创新性、可行性、数学知识的运用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突破学习和发展中的瓶颈。
二、个性化分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的信息技术应用要点
(一)精准学情分析,合理分层依据
在信息技术助力个性化分层教学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测试平台等工具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学前,教师可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发布预习测试题,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教学中,借助学习管理系统记录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各项数据,如课堂参与度、在线讨论活跃度等。教师基于搜集到的各类数据,运用专业软件深入分析,将全体学生准确分层,为个性化分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后续,伴随数据的增多和动态分析的持续进行,定期调整分层,确保分层教学在各个阶段都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互动平台搭建,促进分层交流
个性化分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各个层次学生孤立学习。为促成不同层次学生的便捷、自由交流,可搭建班级微信群、QQ群等多元化互动平台,构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学习格局。互动中,基础层次学生可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请教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中等层次学生可以围绕拓展性问题展开讨论;高层次学生可以发起学术性话题的探讨。教师则在不同层次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密切观察,适时提供指导、进行启发,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智能工具运用,助力分层辅导
为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教师可在个人指导基础上,借助智能辅导系统、个性化学习 APP 等智能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依托智能辅导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答题数据,找出学生知识薄弱环节,为其精准推送辅导资料,如微课讲解、练习题推荐等。同时,依托个性化学习 APP 追踪、锁定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为其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此外,教师合理调整智能工具推动资源的方向和侧重点,如针对基础层次学生,重点推送基础知识巩固练习和讲解。而针对高层次学生,则重点推荐一些高级的数学学习资源和拓展项目。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智能工具则提供适中的学习资源,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正深度融人小学数学个性化分层教学中,并推动数学课堂全面革新,这需要相关教师高度关注并做好相应准备。教师要科学制定信息技术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分层中的应用方案,发挥其不同优势,使分层教学更便捷、更高效,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卫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中的应用[N].江苏科技报,2024-06-17(B05).
[2]徐娟.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J].家长,2021(03).
[3]刘佰贵.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8(06).
[4]李敏华.小学数学分组分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3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