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创设
作者: 刘晓英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练习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练习模式往往存在教学目标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评价方式片面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有效练习模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明确目标,优化练习设计
明确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小学数学练习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且具体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练习中,教师设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小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游戏练习、实践练习、论坛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例如,通过“超市购物”游戏,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巩固了小数的加减法,并学会了实际应用。目标明确了,才能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集中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制定个性化目标,如在计算练习中提出“只能错1一3小题”的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小目标,并在练习后进行自我评价。这种明确目标、优化设计的策略,不仅使学生在练习中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还能让他们在达成目标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有信心地投人后续学习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动机,培养自主能力
每一位成功的使者,背后肯定有一种动机,一种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在支持着,激励着自己去奋斗。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只要令他们意识到练习的乐趣,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练习的实践中,形成一种动机,才能使我们的练习活动达到事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是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练习中,可以创设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商品的总价。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练习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分数拼图”游戏。学生需要将不同形状的拼图块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并用分数表示每个拼图块占整体的比例。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巩固了分数的概念,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二是设置挑战性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例如,在练习中设置“看谁最棒”“我来考考你”等环节,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鼓励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每次练习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并在练习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四是活化练习命名,在练习环节中设立了“看谁学得好”“我来考考你”“看谁最棒”,利用了学生“好强”的心理,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使他们在动机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你追我赶”的练习局面,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练习效能。
三、创新方式,实现多元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在小学数学练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教学相长。一是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二是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每次练习结束后,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三是同伴评价,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四是终结性评价,通过“小测过关”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练习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超市购物”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正确计算总价等,以实现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在练习结束后填写自我评价表,评价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是否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等,以实现自我评价。同时,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如当一个学生在计算总价时出现了错误,同伴可以指出并帮助他纠正。最后在单元练习结束后,教师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检验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进行终结性评价。
四、利用错误,延伸练习价值
练习中的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而练习中出现错误,往往是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晰、思维定式干扰或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教师若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就能帮助学生深入剖析问题,弥补知识漏洞,从而提升练习的有效价值。因此,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直接指出错误,而是采用“将错就错”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练习中,学生在做填空题“3.14扩大100倍是”时,出现了“0.0314”和“31.4”两种错误答案。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反问学生:“如果要使你们的答案成立的话,应该怎样改动前面的条件呢?”这种反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错误答案本身转移到对问题条件的重新审视上,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小数点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将“扩大100倍”改为“缩小100倍”,从而得到“0.0314”这个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意识到“31.4”是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进而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这个答案合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纠错,从而延伸练习的价值。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练习中,学生在解答“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时,有的学生写成了“1/3”。教师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反问:“如果每份是1/3,那么这个苹果一共被分成了几份?”这个问题直接指向学生错误的根源,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意识到,如果每份是1/3,那么这个苹果应该被分成3份,而不是4份。这样,学生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从错误中发现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故此,练习中的错误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延伸数学练习的价值,激发学生思考。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练习课,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创设练习题,有效拓展练习资源,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促进练习价值。
参考文献:
[1]赖芳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4).
[2]林娜.课程改革视角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2(09).
[3]李永杰.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7(21).
[4]邱炳池.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上),2018(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3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