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研修的青年教师成长与评价实践

作者: 邬杨光 王敏烽

一、微课研修与青年教师成长评价的背景

青年教师,特别是0-15年教龄的教师,正处于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拥有积极的职业认知和发展需求,是培养和提升教师专业情意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他们在专业知识(如学科知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解读)和专业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践和反思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为青年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研修和评价,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微课具有短而精、结构性强等特点,其设计与制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信息化素养。微课成果不仅能够综合体现制作者的各方面专业水准,还能够通过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意。因此,通过微课研修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二)微课开发“五步”及教师“五力”表现

二、基于微课研修的青年教师成长评价框架

为了构建基于微课研修的青年教师成长评价框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核心内容要素。结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将评价核心内容要素确定为教师成长的“三维”目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

(一)评价核心内容要素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解读等。

专业能力:涵盖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践和反思能力等。

专业情意:涉及教师的职业认知、发展需求、教学态度等。

微课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内容选择、脚本设计、技术准备、录制与后期制作以及应用推广等五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展现出五种关键能力,即评估判断力、环节设计力、技术融合力、课堂实践力以及改进反思力。评估判断力,根据学生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判断并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环节设计力,需要设计出逻辑清晰、富有创意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技术融合力,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资源有效融入微课中,提升教学效果;课堂实践力,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改进反思力,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评价框架的构建

结合上述核心内容要素和微课开发“五步”中的教师“五力”表现,我们构建了基于微课研修的青年教师成长评价框架。该框架包括评价内容、评价等级以及对应的分值等部分。

评价内容:涵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评价等级:根据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将评价等级划分为A(了解/初步形成)、B(理解/基本掌握)和C(掌握/熟练掌握)三个等级。同时,针对专业情意方面,我们还增设了“及时”“主动”和“自主”三个等级,以更全面地反映教师的专业情意水平。

对应分值:为了量化教师的表现情况,我们为每个评价等级设定了相应的分值。例如,A等级对应15分(专业情意中的“及时”等级)或6分(其他方面的“初步形成”等级),B等级对应20分(专业情意中的“主动”等级)或8分(其他方面的“基本掌握”等级),C等级对应25分(专业情意中的“自主”等级)或10分(其他方面的“熟练掌握”等级)。

三、基于微课研修的青年教师成长评价策略

(一)把“质性”描述进行“量化”,开展全面性协同评价

从如何改善传统评价中片面化、单一化、笼统化等问题,查阅、学习了相关统计学知识,形成“质性 + 量化”协同评价模型,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表现。基于量化结果,绘制教师的综合成长画像,为后续梯队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并明确教师的努力方向。评价过程中,质性评价水平划分可以照顾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凸显出个体在某方面的优势,同时可以帮助评价对象明确自己的“增值空间”,做到后期成长有的放矢。指标表现和综合表现量化可以对教师综合水平有明确的分析、鉴定。需要说明的是,分值权重的分配目前处于试用研讨阶段,暂无明确的统计学依据,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把“三维”内容融入“微课”,开展综合性增值评价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称“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可见教师研训课程化,是有效推进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式。以“微课”开发为载体,夯实知识构成、探明学教路径、强化信息应用。

1.夯本体,架构知识纵横。在微课研修中,我们需要注重夯实教师的数学知识构成,提升他们的数学底蕴。通过微课脚本设计和制作,促进教师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并达到“掌握”和“应用”的水平。鼓励教师对所选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联系。结合微课制作,将知识内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反思和应用,不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研实践,探索学习规律。精准、高效的学习设计需要教师深人理解和遵循学习规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互动的过程、自主和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反观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重点在微课设计、制作环节,结合以上的指标做出完整、科学、精准、高效等不同描述性评价。

3.促应用,优化学习路径。适应未来的学习应该是高效、个性、自主的,这也将是评价课堂的指标。技术支持下的精准化学习、学科融合下实践性学习都是开展综合性学习和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反观新时代的教师,能否及时捕捉教育教学的信心,积极探索“融合”路径,主动优化学生的学,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自主成长。

(三)把“五力”指标融入“实践”,开展过程性多元评价

“微课研修”强调情境式、研究式、综合式的浸润式专业培训。活动中,研修与评价相结合,以自我剖析、同伴交流、导师点评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同时,即时、互助、反省型的评价方式展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1.“知识剖析”重发现。“知识剖析”环节聚焦于微课内容的选择与脚本设计。教师需汇报选择内容的理由及其发展价值,进行自我即时评价,审视内容是否符合后续工作目标。此过程鼓励教师多角度思考,并接纳同伴的不同观点,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所选内容的优劣,为研修方向提供明智指引。

2.“各抒己见”重探讨。“各抒己见”环节侧重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互助评价。模拟学生(包括同伴和导师)根据试听效果,对学习环节设计和互动行为的有效性进行阐述。评价者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判断,提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被评价者则从他人视角审视作品,促进自我反思,调整设计与实施策略。导师作为观察者,提供质性评价并适时给予指导,促进交流与学习。

3.“精益求精”重内化。“精益求精”环节关注微课应用与复盘的反省型评价。通过课例研讨,结合学生课堂学习观察和核心素养落地情况,对微课教学效度进行反思。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课堂观察量表,反省实施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挖掘问题根源并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策略以避免不足再现。反省型评价不仅是对评价的反思,更是对教师个人品质和工作态度的磨砺,体现了“精益求精”的专业情意养成。微课展现了设计者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体验与进步,青年教师的微课成果在课堂和平台上的应用也体现了教师价值。有效的评价跟进是提升研修成果和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规划的关键。我们希望这能成为教师持续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动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3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