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小学二年级班级管理提升方案

作者: 徐欣怡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引人专业力量参与学生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站、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这为新形势下推进学校社会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中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是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则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小学二年级班级管理提升方案。

一、方案背景

本方案针对广州市某农村小学二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该班级一共有49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19名。该班级学生家庭背景多样,父母一般工作较忙,对学生的陪伴和教育时间相对有限。班里有23名学生在学校进行午托,有10名左右学生在校外机构进行午托,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晚托,完成作业才回家。这表明,有不少学生缺少时间与父母进行家庭沟通与交流。班级中,有2一5名男生比较调皮,经常打闹,有上课爱说话、开小差等不良行为。相比之下,女生较为乖巧。班级中有5名轮值班干部,其中3名表现得力。鉴于以上情况,本方案旨在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视角,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改善学生的行为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方案目标

家校沟通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与学校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路,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方面: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班级管理方面:通过班级管理策略,提升学生自律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改善班级纪律,减少学生打闹、开小差等行为问题。

社区合作方面:加强与社会的合作,整合可利用的社区资源,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1.搭建家校沟通平台,保持渠道畅通。日常家校沟通是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班主任要树立“家校沟通无小事”的理念,利用多种渠道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络。特别是当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班主任要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商讨应对措施。通过多渠道、高频率的日常沟通,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及时消除隔阂与误解,形成家校良性互动格局。

2.发挥家委作用,家校协同育人。家委是联系家长参与学校及班级管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充分授权家委开展活动,积极配合学校、班级的工作安排,并结合家长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

3.家长志愿者。多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担任家长志愿者,邀请家长进课堂,如元宵节在班内开展做汤圆活动等;在开展学校运动会、学校义卖活动、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时,邀请家长志愿者协助教师组织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等。

4.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会、班主任班级群分享等方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引导家长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助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也更加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通过心理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内容包含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认知、提高自我抗挫能力等方面。同时,心理课程要注重实践性,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的体验中学习到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拉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对有心理困惑或问题的学生,心理教师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如表演心理相关的小剧场、开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校体育锻炼。二年级学生课间比较活跃,教师可在课间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班级班风等情况。如班中的一位男生特别调皮,经常被同学课间“投诉”,经过与他的沟通交流,课间行为明显改变,更加融洽地与同学交往。

(三)班级管理

1.建立班级公约。利用班会时间,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和行为积分制,明确班级纪律和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行为规范细则主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把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个人卫生、劳动习惯、包干区和班级值日、言行举止、参与集体活动和家庭表现等予以量化评价,并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班干部全员参与评价过程。学生根据相关表现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奖励、参加班级活动或参与班级管理。通过积分制,激励学生改善行为。

2.设立班级管理岗位。增设班级管理员的岗位,如红领巾检察员、仪表检察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电源管理员等,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帮助他们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等。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值制,每周由5名不同学生担任班干部,负责班级纪律、卫生等事务。通过轮值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定期召开班级主题班会,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结合班干部反映的情况、学校文明班级的评比扣分情况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班级问题的看法,提升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主题班会应注重实效性,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增强效果。

(四)社会资源利用

结合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如博物馆参观、科技馆体验等外出的机会,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教师提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与班级公约挂钩,加强班级公约的权威性,加强班级管理。

四、实施效果

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达到的效果如下:家校沟通更加顺畅,家长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度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出现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纠正。班级整体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校提供有心理室,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保持积极的交流,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心理困扰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校外资源积极配合,家长进课堂效果好,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方案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视角,旨在提升小学二年级班级管理水平,改善学生的行为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努力,班级管理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树梅.融合与创新:行动中的学校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2021(10).

[2]陶生军.优化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促进班级管理的策略探析[J」.中小学班主任,2025(01).

[3]任珊.家校社协同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N].北京日报,2025-01-18(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4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