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非洲,用斯瓦希里语

作者: 李雯霏

编者按:2024年暑期,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的硕博研究生远赴非洲坦桑尼亚,进行海外田野研究与发展实践。他们探索依托中坦莫罗戈罗玉米大豆科技小院,在科研、产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当地开展合作,服务当地迫切需求、传播中国发展经验。实践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带去了“小而美”的农业技术,也尝试理解非洲大陆的风土与文化。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尽管眼前的一切彰显着坦桑尼亚的现代化进程,但我内心却依旧被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感触所萦绕,如同晨曦中交织的光影,那感觉熟悉又陌生。我想,这种感觉,不仅源自外部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源于我对斯瓦希里语这门语言的重新感知与深入探索。它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心中那扇通往坦桑尼亚文化深处的门扉。

调研非洲,用斯瓦希里语0
标题

回想起初次与斯瓦希里语的邂逅,我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那充满青春气息的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国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当我踏入那间充满异域风情的教室,斯瓦希里语的音调如同非洲大陆上奔涌的河流,瞬间将我“卷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些音节,在平和的外表下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每一个发音都透露出一种原始的激情与生命力,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达心灵最深处。

那时的我,对斯瓦希里语充满好奇与向往。每天,我都沉浸在那些看似复杂却又充满韵律的词汇和句子中,试图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发音变化,理解每一个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尽管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但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却让我乐此不疲。每一次课堂上的互动,每一次课后的练习,都让我更加接近这门神秘而迷人的语言。

第一次真正来到坦桑尼亚,用斯瓦希里语进行交流,是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校园中。在斯瓦希里语系,我用尽全身解数,努力调动着所学的斯瓦希里语词汇,与系主任进行交谈。尽管表达得磕磕绊绊,但老师却始终耐心地纠正着我的发音和语法错误,那份温暖与鼓励让我至今难忘。

一年的留学生活,让我对东非大陆的这个国家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那些日子,我不仅在课堂上与来自各国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还深入学习了非洲鼓和非洲舞,感受非洲文化的独特魅力。我还曾踏足记录黑奴贩卖历史的桑给巴尔岛石头城、巴加莫约城,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而恩戈罗草原上自由奔跑的狮子、印度洋里嬉戏追逐的海豚,更是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为我之后的学业生涯埋下伏笔。

时隔8年,因为“小豆子,大营养”的项目再次回到坦桑尼亚,我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

来到村庄,村民们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我,用流利的斯瓦希里语与我交谈,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惊喜与亲近。正当我沉浸在这份重逢的喜悦中时,却突然接到了会议翻译任务。那一刻,我忐忑极了。我担心自己的斯瓦希里语水平不足以应对如此正式的场合,担心自己的翻译会出现错误或遗漏,给双方带来麻烦……但我只能鼓起勇气。

激动和紧张让我热血沸腾。从一个词到一句话,从一开始不该有的停顿,到后面越来越少的迟疑……随着词汇一个接一个地从脑海中闪过,从口中顺畅流出,我发现自己起初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能够准确地理解双方的意图和观点,用流畅的语言将它们传达给对方。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能够让我们跨越文化的鸿沟,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共鸣。

随着调研的深入进行,我的斯瓦希里语能力也在与当地居民的频繁互动中得到了显著提升。那些曾经遥不可及、晦涩难懂的词汇与句子,如今却变得如此熟悉而亲切。我开始能够用斯瓦希里语自如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观点,甚至参与一些深入而富有意义的讨论。我开始能够读懂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感受到坦桑尼亚人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这种深入的文化理解让我更加珍惜与当地人之间的每一次交流,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责任编辑:马春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