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AID”

作者: 李雯霏

我带着实践任务,再次走进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机场,眼前的景象与脑海中8年前的记忆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破旧拥挤的航站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设施现代的候机大厅。队伍井然有序,入境流程规范高效,走出机场,驱车行驶在平坦顺畅的道路上,我感慨万千。

低调的“AID”0
标题

记得8年前,这条通往市区的道路颠簸不平,坑洼处积水成潭,行车不便。而今,道路经过全面整修,交通状况极大改善。其中就有中国路桥公司的贡献,他们以高质量的施工标准和出色的施工效率,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然而我发现,尽管道路和桥梁的建设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但普通民众对于这些工程背后的“中国力量”却知之甚少。

在坦桑尼亚的广袤土地上,铁轨的延伸同样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迁。从昔日的窄轨到如今的标准轨铁路,坦桑尼亚的铁路系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SGR(标准轨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我乘坐SGR列车时,亲身体验到了坦桑尼亚基础设施的问题,比如运行过程中,车厢内的灯光闪闪烁烁,大概是电压不稳造成的。尽管存在种种问题,SGR的建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条铁路的建设也有中国企业的参与。

漫步坦桑尼亚街头,我特意留意那些标有“CHINA AID”(中国援助)的标牌。它们并不多见,比如由中铁建工集团和中铁大桥局组建联合体承建的坦桑尼亚境内乃至整个东非最大的斜拉式跨海大桥“尼雷尔大桥”,也被称为“基甘博尼大桥”,是一座连接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与基甘博尼半岛的现代化大桥,当地人却鲜少知道这座大桥由中国企业承建。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援助项目通常会在显眼位置加以宣传,以彰显其贡献。比如援建的医院、学校等,都会挂上明确的援助机构的名称。中国在这里的援助通常“做好事不留名”,更多地体现了低调含蓄、注重实效的风格。

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帮助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往往无法准确地将这些项目与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影响力联系起来。他们告诉我,中国的援助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滋润着这片土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随着中坦合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人员来到坦桑尼亚,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通过各种方式与当地民众交流互动,这些都让当地民众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友好和善意。

近些年来,高校、企业等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发挥作用。比如四达时代在坦桑尼亚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将中国的电视剧引入坦桑尼亚,极大丰富了当地民众的娱乐生活;孔子学院积极举办汉语桥大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

在电力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承建了多个水电站项目,为坦桑尼亚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承建了多条公路和铁路项目,改善了坦桑尼亚的交通条件。在农业领域,中国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和设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坦桑尼亚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也参与其中,深入田间地头,将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带入坦桑尼亚,帮助他们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入……

责任编辑:马春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