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而美”的方案去非洲
作者: 李雯霏2024年暑期,我随项目团队乘坐崭新的SGR铁路,穿越坦桑尼亚的广袤大地,前往莫罗戈罗省,深入探索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农业发展项目——“小技术,大丰收”与“小豆子,大营养”。
农业作为坦桑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传统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导致粮食生产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当地人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足够的蛋白质来源,营养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选择了玉米和大豆作为切入点,策划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民众饮食结构的项目。这次,我们希望在非洲推广的小型农业技术有玉米密植技术、玉米脱落和大豆脱壳技术,此外,为促进当地产业的形成,还特别策划了石磨豆浆制作工艺的推广。
“小豆子”的跨国展演
村公所旁,玉米堆和大豆堆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我们在这里搭起了简易的展示台,手摇机械脱粒机被稳稳地固定在展示台上。玉米脱粒使用手摇玉米脱粒机,将玉米棒投入机器入口,通过内部滚筒旋转与筛网振动,使玉米粒从芯轴上剥离,最后收集在一起。
大豆脱壳则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将晒干的豆秸铺在竹席上,用带木齿的竹耙反复拍打,使豆荚裂开后,黄豆从壳中滚落。随后用竹筛筛去碎壳,手工挑拣出残留的豆荚皮,最终获得干净的豆粒。这一过程高效而迅速,相比当地传统的手工脱粒方式,这项“小技术”可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
接下来展示的是大豆深加工流程。一台古老的石磨被搬上了展台,它看似简陋,却蕴藏着中国传统农业的智慧。坦桑尼亚的电力供应很不稳定,而石磨豆浆工艺不受电力影响,能够制作出美味有营养的食物,非常适合当地情况。我们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石磨中,缓缓转动磨盘,不一会儿,细腻的豆浆便缓缓流出。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示了豆浆的制作工艺,也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
活动当日,我们特邀了当地农民、农业专家及政府官员莅临现场。他们围在展示台旁,目不转睛地观看我们的演示。我们把现磨豆浆递给他们品尝,大家尝到石磨豆浆的醇厚口感时,纷纷露出惊叹的表情,对此赞不绝口。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有幸受邀参加了坦桑尼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在这个国际舞台上,我们向全球各地的专家和企业展示中国的农业技术方案。我们的展位前一直人头攒动,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对我们的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为学校提供豆浆
当地人有句谚语:“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莫罗戈罗省政府认为有必要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加强大豆的种植和豆浆的推广,特别是为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提供营养丰富的豆浆。我们推广的“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也因此深入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这项工作是在莫罗戈罗省的一个丰收节上启动的。大家都知道日常饮食中摄入牛奶对人体健康有益,然而在当地,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限制,许多家庭无法经常为孩子提供牛奶。大豆制成的豆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易于获取的牛奶替代品,正逐渐被当地人接纳。莫罗戈罗省的农业专家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很可能使豆浆成为改善当地儿童营养状况的“功臣”。
“学生们每天摄入优质饮食,不仅给他们带来更好的营养,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省行政秘书助理Rozalia在活动上表示。小学生Ibrahim Athumani满怀感激地说:“感谢你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个大豆项目,这将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营养。”
此番调研不仅深化了我对坦桑尼亚农业领域的认知,更让我有幸亲身参与到项目的策划与执行之中,将中国农业领域的“小而美”技术方案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引进手摇玉米大豆脱粒机,还是传授传统豆浆制作技术,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当地农民开辟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在食品营养领域,我们的工作更是提升了当地民众的饮食质量,也为长期营养匮乏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营养补充方案。
作为博士生,我深知自己的研究不仅限于学术探讨,更需为民生、为社会作出切实贡献。我们相信,这些“小而美”的技术方案将在非洲大陆上生根发芽,为更多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改善。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