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大上“魔鬼减脂课”

作者: 唐志谦 曾丹 朱雪莉 万辉辉 林秸妮

编者按:2025年是“全民体重管理年”,各地高校都掀起一股运动风潮。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启发心灵。在以下这几组镜头中,不管是从燃脂运动中探索身心边界、在赛艇运动中获得“人艇水合一”的系统思维、还是在长跑训练里对“科学自律”进行学术迁移,我们都不难发现,运动正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的独特方法。

“大型运动蹦迪现场”

作为一门通识体育课,陈刚老师教学的“减脂理论与实践”课已经在南京大学(简称“南大”)连续开办了9年,从最初的1个班,逐步发展到最多时开设6个班。这门“魔鬼”课程已成为南大选课榜的“爆款”。一位同学评价说:“在陈老师的课上,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掌控身体,更收获了如何与自我和解的启迪。”

“大型运动蹦迪现场。”陈刚这样形容自己的课堂。方方正正的教室里,虽然大部分区域被一排排同学站满,但在教室的最前方总有一块空地,摆放着一米多高的音箱,而陈刚就站在音箱旁,手拿着话筒,在伴奏声中,对同学们发出运动指令。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音箱都播放着的音乐种类很多,有网络热歌、红色经典,也有纯音乐,同学们就在这样的音乐声中逐步展开训练。

在陈刚设计的一节课中,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激活身体、提高心率,这一步同学们往往会绕成大圈在场馆中慢跑。第二个环节是高强度有氧训练,通常几个动作归为一组,每组间休息30秒到1分钟,目的是防止心率过快下降;第三步是短暂放松,同学们可以散步休息,此时音乐也会从动感跳跃转换成舒缓,这是陈刚调整同学们运动节奏的方式。这三个环节的多次重复,基本上就构成了一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也有“魔鬼”的一面。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的大四学生小张,因为课程强度大,一开始每次来上课都需要做心理建设,甚至会“特别害怕”。但小张分享道,课程是有弹性的,训练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状态调整节奏,这是他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而在不断地坚持中,挑战自我的成就感逐渐帮他战胜了恐惧。“成就感可以成为我对抗恐惧的动力。”小张对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样总结。

对于这一点,陈刚也担心大家会对课程的运动强度有过高的期待。因为同学的锻炼基础不同,比起运动强度或者动作标准程度,他更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通过自我激励实现成长。虽然流汗甚至惨叫是课程的“基本元素”,但是陈刚还是尽力维持课堂的轻松气氛。一句幽默的话语或者一个错误的动作示范,伴随着同学们的笑声,课堂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减脂和减肥不一样”

小朱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年级的学生,本学期她如愿抢到了课程。“减脂和减肥不一样”,在小朱的讲述中,这句话是陈刚第一节课就强调的。在陈刚看来,减脂的目的是通过运动和饮食,达到身心的良好状态,而不只是减轻体重。

这或许与陈刚开设课程的初衷有关。2015年,他的体重和身体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腰椎间盘突出,使得他不能再做剧烈运动。相比于节食减肥,陈刚选择了运动加饮食的方式进行调整。“相对保守的方式。”虽然他这样形容当时的过程,但是8个月减轻20公斤的效果,还是足够显著,身边人都纷纷鼓励他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这就成了他开设课程最初的动机。

另外,陈刚也认为“减脂”更能提升大学生体质。近年来,“脆皮大学生”一词走红网络,许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出自己的“脆皮时刻”。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客观存在。基于这样的需求,陈刚希望通过一门运动课程,引导学生在提高体质的同时,通过科学健身实现自己的瘦身目标,而不是采用节食减肥这种伤害身体的做法。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陈刚注重运动理论的学习,闲暇时会用翻译软件看外文论文,学习最新的运动知识。目前已在南大苏州校区工作的黄老师,学生时代时也曾选修这门课,直到现在还时常会与陈刚交流运动心得。聊天时,黄老师向陈刚老师推荐了时兴的“动物流”健身动作,如今这套动作也已经被陈老师吸收并传授给了同学们。

在陈刚老师看来,课程名中带有的“减脂理论”4个字,体现了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高校类似课程独特的切入点,那就是运动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健康管理意识的培养。

“运动是一生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体育专业低人一等。”陈刚说,“但其实体育不可或缺,能教会人很多。”他认为,自己能从体育教学中得到乐趣,而运动也能成为“一生的财富”。

陈刚回忆,曾经有位学生每当遇到紧张、焦虑情绪时就会选择来蹭半节课,甚至有的学生会带领一个课题组的同学一起来蹭课,甚至为此调整组会时间。陈刚认为,运动最好的地方就是能够放松身心,释放真性情。他理解不少学生的压力很大,他自己的女儿目前正处于求学阶段,也会有情绪负担重的时候。比起说教,陈刚更愿意让女儿去跑几圈步,跑完也就想开了。

在“减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包含一项指标,要求选课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120公里的跑步里程。虽然任务有些“魔鬼”,但来自南大商学院大二的小张并没有被“劝退”,反而因为这项课程要求,养成了定期运动的习惯。“现在就算天气有点冷,或者下点雨,我也会逼自己去跑步。”小张说。小朱也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被“120公里”吓跑,虽然曾经会因为身材焦虑不敢穿短裙短裤,但现在的她穿着运动背心与短裤在操场跑步时,已经能够不在乎别人的目光,运动让她收获了自信。

我在南大上“魔鬼减脂课”0
标题
我在南大上“魔鬼减脂课”1
标题

黄老师虽然目前在苏州校区工作,但偶尔也会回到陈刚的课堂。曾是校龙舟队队员的他,与陈刚因冰上龙舟比赛结缘,一开始是想通过课程锻炼提升体能,后来不知不觉便坚持上了四五个学期,身份也逐渐从学生转变成了这门课程的兼职助教。黄老师说,当他看到学弟学妹们发朋友圈纪念“第一次跑完10公里”或者“终于完成120公里”时,自己也会感到开心和欣慰。对他而言,“运动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不只是缓解压力,其实也能让自己更放肆地享受美食。现在,黄老师不仅自己加入了教职工长跑协会,也很乐意向身边人推荐运动。“几乎整个办公室都被我带动健身了。”他笑着说。

运动不只是教人坚持,也教会人放弃——这是陈刚的观点。运动或许是最无法勉强的事情了,体能不允许,主观意愿再强烈恐怕也不行。陈刚不希望自己的课程对同学们造成额外的压力,运动应该是快乐的,“如果运动已经让你产生不安、焦虑的情绪,那不如不做。”“减脂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曾经尝试采取记录学生体重变化的激励方式,当陈刚发现这反而让同学们产生更严重的压力,便果断取消了这项要求。“享受运动的过程比体重数字上的变化更重要。”陈刚这样认为。

(唐志谦、曾丹、朱雪莉、万辉辉、林秸妮等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编辑部”课程选修学生)

责任编辑:刁雅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