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艇到精准医学
作者: 杨海涛对许多人来说,赛艇或许是一项小众运动,但在我读研的3年里,我见证并参与了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赛艇队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同时,也感受着赛艇运动带给我的改变。

加入赛艇队
2022年秋季,我踏入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称“清华深研院”)的校园。作为一名来自中国香港的学子,尽管我感到科研和学业压力很大,但校园浓厚的体育氛围让我这个体育爱好者感到如鱼得水。
新生社团招新之际,我通过了校龙舟队的选拔测试,时任龙舟队队长向我发出了邀请:“海涛,我们想组建一支赛艇队,你想不想来试试?”就这样,命运的齿轮在那一刻开始转动。
2022年10月,随着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的成立,赛艇作为深圳市走向国际化的名片,成为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第一届深圳X9赛艇联赛定于当年11月举行,我们这支零基础的赛艇队开始了艰苦的备赛训练。
作为一支由研究生组成的赛艇队,我们要在繁忙的学业和科研压力中寻找训练时间。每天早上6点,队员们会准时出现在学校旁边的大沙河进行训练。清晨的寒冷让人难以适应,更痛苦的是,在进行水上训练的头几天,我们每个人的双手几乎都被磨破了,但所有人都带着水泡坚持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早晨的训练逐渐变成我们团队凝聚力的源泉。当听到桨叶出水和入水的清脆声音时,当双手感受到桨叶和水流形成的柔和阻力时,我们体会到了“人+艇+水”三位一体带来的奇妙体验。在感受阳光、微风、流水的同时,赛艇训练也使我和队员间产生了一种深厚的友谊和无言的默契。队员们每一次划桨的同步,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团队信任和合作的考验。在艇上,我们是团结一心的队友。下船后,我们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经过1个月多的高强度集训,在第一届X9赛艇联赛中,我们获得了团体总积分一等奖、最佳舵手等荣誉。
之后的2年间,我和队友们又代表清华大学前往南京、沈阳、上海、南昌等地参加比赛,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赛艇名校同场竞技。在南京大学生赛艇公开赛以及沈阳全国赛艇公开赛中斩获亚军,战胜的对手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老牌赛艇名校,这标志着我们这支创立时间不足2年的队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稳定地跻身于全国大学赛艇队伍的第一梯队。在2024年11月完赛的第三届X9联赛中,我们在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组别中以三战三冠、连续九战不败的优势在深圳各大高校赛艇队伍中独占鳌头。
赛艇情谊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赛艇运动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之一。比赛中,队员们需要齐心协力、动作一致地奔赴终点。与许多竞技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在一支赛艇队伍里,没有所谓的“王牌”“主力”队员,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具有爆发力、耐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更要配合其他队员的力量划桨。它依靠的不是个人力量的强大,而是更加讲求集体的一致。这种要求不仅仅是默契,也是团队配合中的“精”。比赛中,队员们身着一致的服装、使用一致的动作、采取一致的桨频,齐声呐喊,目标相同,正是这种动人的“一致”,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这是属于集体的胜利。
在众多赛艇项目中,八人艇以其观赏性、竞争性和配合难度而著称。作为奥运会上唯一一项队员背对终点的竞速项目,赛艇运动要求队员们在动作频率、节奏把握和用力时机上达到完美同步,这种默契的培养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合与失败。

记得在第二届X9比赛的Final A决赛中,我们与对手在预赛中的成绩差距微乎其微,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比赛必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比赛开始后,对手的表现果然非常出色,200米后,他们已经领先我们3个桨位。赛艇划至400米时,我们已落后将近一条艇的距离。此时,我能感受到领桨手的焦虑,他想要提高桨频以追赶对手。处于7号位的我冷静地告诉他:“先不急,咬着。”因为我知道,在两条艇互相紧咬时,领先一方实际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作为背向终点的竞速项目,当选手能看到对手的艇只一点点追上来时,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果不其然,在终点前200米时,我们终于追了上来。就这样,我们一鼓作气超过对方,拿下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从赛艇到科研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的开拓者马约翰先生曾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里指出:“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身体、心理性格、社会适应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会仅仅局限于体育运动领域,而会对今后整个人生道路产生影响。”作为一名精准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刻感受到在赛艇运动中培养的坚持不懈精神,已成为我进行科研探索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在赛艇的世界里,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从起航到终点,每一桨都必须全力以赴,每一刻都不能有丝毫松懈。这让我能够在科研中保持韧性,不断尝试,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精准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常常思考赛艇运动与我的专业学习能产生怎样的关联,比如在我所参与的“八人单桨”项目中,队员们需要用身体感知0.1秒级的协同误差。这种对细微差异的极致把控,恰与精准医学中对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形成了奇妙共振。未来,是否有可能将我在赛艇运动中感受到的这种系统协调性运用于专业研究,我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