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设计 与城市共生
作者: 于思佳4月25日,2025北京服装学院本科毕业展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开幕。此次毕业展是北京服装学院通州校区的“首秀”,这场以“时尚点亮城市,艺术赋能生活”为主题的盛事,多维展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艺术与科技纵深融合、时尚与生活双向奔赴的文化魅力与城市活力,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品牌形象多元建设、文化繁荣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与最新注释。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黄克瀛说,北服来了,带来了“为人民而设计”的初心,希望以“时尚+城市”的多维尝试,编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服带来了“与城市共生”的实践,希望时尚能渗透到市民生活中,与城市发展深度交融;北服带来了“破界创新”的生态,希望携手各界推进人才培养链、产业供应链、城市更新链紧密结合,绘就更具活力的“时尚图谱”。
展览以“踏歌”为主题,涵盖了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在内的6个二级学院、1027名本科毕业生、5000余件作品,展览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集中展现了北服青年学子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感知与多维表达。
这些毕业作品紧扣“为人民而设计”的核心理念,立足中国文化资源,结合社会现实,探索传统与科技、功能与美学、个体与集体的创新融合,既体现专业素养与创意活力,也关注人民穿着体验和生活方式,彰显了学校在新时代时尚产业全链条发展中的引领力和战略定力。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2025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以“为人民而设计——美丽中国”为主题,呼应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设计作品中融入“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等意象符号,体现生态美学和人文关怀,彰显新时代中国设计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自信。

毕业作品秀由246名毕业生倾力打造,展出男装、女装、针织、运动、戏剧与影视及数字时装设计创新实验班等专业的800余套作品,充分展现学生对材料创新、结构工艺、数字化技术与时尚跨界的探索与突破。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2025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以“至美流光”为主题,体现了对极致美学的探索,凸显新时代设计师立足社会需求的使命。“至美”源自《论语》“尽美矣,又尽善也”,诠释设计师对人文关怀的深刻共情;“流光”取自“德厚者流光”的传承深意,隐喻设计之美在流动中焕新,在创新中永续。


本届展演汇聚173位毕业生作品,包括产品设计专业(珠宝首饰、箱包鞋品、生活方式、虚拟时尚设计方向)和工业设计专业作品共820余件。从非遗活化到数智共生、从物质造物到数字交互,充分展现了学子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智能技术与时尚生活方式的探索与突破,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精妙融合,让每件作品都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
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2025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主题“共生·和美”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呼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议题。

展览展示了艺术与科技专业纺织品设计方向54名本科生、纤维与时尚设计实验班21名同学作品,涵盖服装、服饰、家纺、家居、装置、智能产品以及新材料应用等领域,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展现同学对纺织美学与创新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2025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专业的251位本科生、600余件毕业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是当代青年设计师对知识的创新综合运用和设计理想的自我表达,更是对社会当下新技术和新关切的积极回应。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呈现青年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对时代议题的回应和对未来图景的构想;环境设计专业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提供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和解决方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数字时尚、交互艺术、游戏设计、信息可视化等方面深度诠释数字技术与艺术创新的精妙融合;动画专业呈现“时尚×动画”“动画与游戏融合”“实验动画”等多元形式。
时尚传播学院
时尚传播学院2025本科毕业设计以“时尚知道Fashion KNOWS”为主题,以“当时尚开始行动,万物都被重新定义”为口号,由162位2025届毕业生共同打造,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时尚展演形式,构建时尚文化新图景,呈现毕业设计汇演、大戏、作品展等丰富多元的时尚创意内容。

传播学专业(时尚传播方向)36位毕业生以“高概念、高感性、高技术”探索时尚边界,7位马来西亚留学生将民族符号解构、娘惹文化时尚转译等多元实践融入创作;广告专业55位毕业生以41组作品通过萌宠经济游戏化设计、情感可视化疗愈装置等创新实践,构建从非遗活化到品牌出海的完整链条;摄影专业以镜头为时空媒介,揭示影像“真实性”在数字时代的重新定义;表演专业以“身体×空间”重构时尚叙事,通过沉浸式舞台剧等方式完成对文化根源与未来预言的双重叩问。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100余位青年学子以“造型艺术”作为语言,以国画、油画、雕塑、公共艺术的形式完成自我阅读和经验深化,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华彩曲目与生命乐章,在个体的感知与时代的共鸣之间搭建起桥梁。
责任编辑:朴添勤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