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录
作者: 姜超编者按:2017年以来,陆续在《诗刊》《诗潮》《猛犸象诗刊》《北诗刊》、原乡文学公众号、诗眼睛、诗人名典公众号、重庆文学评论、中诗网、陈斋新韵诗公众号、ZINE评点、诗网络等纸刊、网络平台陆续发表现代诗话。
这部灵气四射的书,将诗学与世学相关联。作者拥有古今中外诗学的视野,精妙超然的思索颇似一次次的瞬间小悟,打破了学科界限,而借万事万物来端详诗学。
竭力恢复古代的诗话传统,精短的诗论里,把哲学与文化紧密结合,以独特视角解读诗歌与诗人,在理性与智性的文字解析中,暗藏人性的温度、美学的高度和思想的锐度。
1
诗意的肇基之地、氮闪之时如萍踪侠影,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似不可捉摸。诗乃天地之心,美妙的诗歌履痕如一道闪电,更像是一种发光的示现。诗人如何做到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功夫在诗外,这无需争辩,而“结果在内心”则是生成诗意的原动力。内心是诗人唯一自在永在的“神”,修为始终是写诗之前最重要的准备。
2
“我获得了遗忘大学的毕业证书,两袖清风,像晾衣绳上挂着的衬衫。”苍老的特朗斯特罗姆面对岁月如是说。他所谓的“清风”,并无明月下的舒适惬意,而颇多穷愁,不然怎有“晾衣绳上挂着的衬衫”无意义的飘摆呢!翻译这句话的中国人深味特心中所想,又悄然赋予浓郁的中国气质。
之于岁月,记忆与遗忘是其抛给人们的唯二选项。美好或痛苦的生命细节,常常促发记忆的媒介。遗忘是人类自毁程序的重要构件之一,它让漫长的生命晦暗无比。对抗遗忘,正是诗歌的起点,也包孕着诗歌的意义。遗忘造成痛苦,而痛苦使生命光辉,若被诗人所记,幸甚至哉。
3
汝窑瓷的天青色,非自然所有,是比照雨过天晴后的天空之色烧制出来的。如此说来,天青色是通过“拟真”来求“似真”。
同理,诗歌中的现实也如“天青色”,类似摩写,又多了许多修正。诗歌之真,当以“模糊性"来描述“精确性”。坚持诗歌批评的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摆脱机械模仿现实的惯性。
4
当一位臻于化境的优秀书家创作时,肥笔、瘦丝、留白等技法早已暗熟于胸,他注重生活现场的起兴,众体兼备却随手成体、随心入形。
一个摸爬滚打多年的现代诗人要竭力减少一些艺术上的预设,“慢品人间烟火色”,让诗似水流动,与周遭随物赋形。
5
西晋以降,工匠们在单色的青瓷上点彩,以褐色在器物上做画来点缀。此谓“点彩法”,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在人工天成之间,单色平添一份生动,美的多样性自兹而显。
卓异的现代诗人常驱策“点彩法”,在一派整体氛围中增加异质的元素,使得诗作灵气陡增、灵魂翻倍。
6
以像表法,是佛教东传后的一个重要现象。如许多宗教一样,“神在像中”突出了宗教一体两面的特征,即神像由不可视的神性与可视的材质共同构成。像的庄严恢宏,很多时候依赖于所用的材质;而雕刻者(制造者)对宗教的信仰高度,对材质的熟稔程度,也决定了“像”的艺术感染力。
如是思之,现代汉诗是由精神(诗意)肉体(形式)共同组成的。诗意是促成诗登场的先决条件,形式是诗在场的载体。优秀的诗作,既源自锦绣的襟抱,也不脱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
7
现代汉诗要全力避免“热寂”(抛弃一览无遗的表达)。优秀诗歌的品质,最终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技艺的高度和经验的深度,高明的技巧应体现一种平衡能力,应表现在适度克制技巧、隐藏技巧,融合多种技巧,避免因某个局部的过度而破坏整体的完整。魔头贝贝的诗作《苟且经》注重了意义与形式的平衡,充满着囚笼里的颤抖,有多重意义的含藏:“笼中待宰的鸡鸭/仿佛我们被拘留在深夜。/一个孤零零星球。一群苍蝇嗡嗡。”
现代诗人在铺展内在之精神力量的同时,更需要借简化用笔以降低形式对内容的干扰,对一切有碍内容表达的东西予以“清洗”,才能提炼出至纯至简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建构,并不是诗人的全部目的,还要追求“识悟的震惊”,让诗情实现别样放逸。
8
写诗,就是在获取情感、思绪的物质形式。当你卷起袖子要写诗,首先进入了空白之境。一幅手卷画成万里山河须先构思,诗歌写作也应成竹于胸。一首诗先于形式而诞生,写诗之过程类似雕刻家面对一块璞石,忽然心有所思,而灵魂之思的实践,无非是去掉石头里多余的部分,让美见光。“你那曾被称为云的眸子/现有人叫作/烟。”洛夫的诗作《烟之外》将内心的情思表现为人们可以感知的生活经验,让作品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外在体现,内容只有借助形式才能存在。诗歌的内容大抵是语义和修辞,形式不外乎语词、韵律、节奏、句式、分行。诗人终其一生不得不始终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摆渡。
9
美国诗人威廉斯将日常的留言分行为诗歌《便条》,其举意在强调分行的意义。诗歌的分行天然使命是造型,寻找诗歌的美学形式。成功的诗歌分行还具备意义属性,即借助分行从生活发掘的诗意改变人们麻木迟钝的状态。诗歌的分行排列其实是情感、认知的外在走向。一部分诗人在积极创造脱离意义的诗歌形式一纯诗,如轩辕轼轲的《减法到处都是颓废的生活》,一再重复“就这样…下去”,以排比句式意在强化特有的精神状态;蓝蝴蝶紫丁香《让口水将海子淹没》,通过不断将七个字复制粘贴上百次,意在模拟大海涌动的效果。但是,将诗的空间完全弥满并非明智的做法,很多诗人把意义吞下了,却把美哽住了。精严的格式如果到了刻意经营的地步,则物极必反。
10
新时期以来,诗歌在形式与内容的博弈愈发激烈,诸多关于反对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的呼呼并不能停止诗人脑洞大开。首先,内容为王的诗歌也是存在的,主观的能指压榨了形式存在的美学价值,想要产生好的诗作需要诗人超乎寻常的掌控力。臧棣惯于把日常经验陌生化,通过主观的智力操控来抽断词语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反复品味才能觉察的知觉魅力,如“真理是一条绳子,/它粗到一定程度时,/我就用它来鞭打一群野狼”。桑克的诗作《向里看》全诗主观断想,文字并无费解之处,每个诗节也大致明其意义,但全诗纵览则生成了陌生的诗意,在模糊与精确之间生成了一种“殊异”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1.pd原版全文
正如罗丹所说:“真正的雄辩是看不出雄辩的,同样,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当一个优秀诗人关注的事物发生决定性变迁时,他过去形成固定风格的诗作里的时光业已流逝完毕。北岛诗歌一度充盈着先锋探索、灵魂的震荡、英雄情结、悲剧色彩,而其后长期漂泊国外而得不到认同,北岛的诗歌渐渐变得从容、平静,少了早年怀疑一切的句式、宣告的语气,多采用“零度写作”的视角观看万物,多了羁旅乡愁的思绪。
12
诗人要有“感受音乐的耳朵,高于形式美的眼睛”。生的乐趣在于美的照耀,好的诗歌要是大美的赞颂者。“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诗人李白一辈子都在领受天地之美,他顺应接受大自然的行止,就是在获得美。
13
“可是,雨,下在人间/我们被命运/复制了一张同样孤独的脸/如同曾经/我们一样年轻,一样压抑,一样失声叫喊。”赵宇舒没有不多不少地写出实存的全部关系,而有意在诗歌中造成一种间隔与省略,释放了闪烁其间的痛楚。她对经验的处理方式有些异禀,它裹挟着惊人能量,与精湛的语言碰撞,火花惊艳四方。
14
诗与哲学天然是一家,如能相得益彰,则可玉成一段文字与思想的传奇。郑敏的诗作即便漫读一过,也会深有所得。她的诗歌涌动着思想的奇趣,如头脑里跑过的闪电,给夜空
以强烈的指引。
15
中国书画中有焦墨法,“枯墨”“干笔”“沙笔”等皆为“渴笔”的用法,注重离形得似,从而表现事物与内心。王小妮的近作如精严的心灵务虚笔记,铁画银钩描绘着现实世界里当代人的身影,仿佛俗世的肉身里总涌动着向上飞升的思绪,王小妮的运思方式似用渴笔法呈现腴润,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万蚁噬心。邵小书的诗作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予以降格处理,在看似轻盈的同时释放生命的本真。轻盈,绝对是一种观物方式的植入,它将引领写作者反思写作而不敢轻易落笔。它也是一种艺术的言说方式,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
16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诗句云:“外部不是我的家园,内部于我太狭窄。”展开优秀诗人的诗作,让人惊叹的趣味、活力和技艺琳琅满目。“要像嗅到蔷薇的香味那样嗅到思想”,诗人要巧于观察、妙于表现,尽快完成自我的心灵嬗变和诗艺的成熟。“那时,热血大于真理,公主小于明月,/丝绸之路在天山下滚动,/落日呀,僧侣呀,/都愿意在卡龙琴的弦上死去。”胡弦的诗作《阿瓦提古意》启齿扬芬,将细腻的官能感受点染为心理经验,巧者绘情的诗艺使人心神愉悦。
17
从生活的实在性发凡,而逐渐探入事物的腾理、肌肤、肠胃、骨髓,如高超的画家能将墨色渗透到纸的内里,上演“禽墨”的高妙艺术。为了避免“浮墨”,诗人需要凝神观看,深究细探事物身上的奥义。
18
宇宙在无限中展开,故能成其大;又因维度多种,而有多重空间,困住不同的族群。
科学家总在解析宇宙,因术语的屏障,而与普通公众交流困难。换言之,宇宙是不可言说的,充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构成宇宙的一个个迷宫。掌握了一定技术的科学家标举确定性,他们对技术深信不疑。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人类所能理解的最客观的东西。但是如果把它当作目标去追求,或是想把它发挥到极致,那么科学必然会变成一种主观的、带有附加条件的东西。”
立志解诗学的人们呐,你能打开诗歌的宇宙吗?
19
优秀诗人当牢记波德莱尔的诗句,“我独自去练习我奇异的剑术/向四面八方嗅寻偶然的韵律/像绊在石子路上,有时碰见了长久梦想的诗行”,期待将来甫一出手就有快与准的丰姿。一切艺术形式都是意向性的形式,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情感意味。雷平阳的诗作《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自然叙述,诗人观察的每一条河流,渐渐让读者头脑增添了澜沧江汨汨流动的状态,并在无意之间对三十七条河流多了慈悲、辽阔、沧桑等生命感觉。
20
诚如布拉克说:“我无须去形。我从非形开始,并且我成形。”优秀诗人在新的意义与形式诞生之前,首先要打碎自我,愿意舍弃早年的诗歌经验、技术理路,将有限世界的门锁敲碎,引领视野奔向广阔的世界。
旧我死去,新我才会诞生。把诗歌创作当作惯手熟技并无不可,却始终难以跳出苑囿,如同祥林嫂反复重复着春天里的故事。
21
诗的存在就是精神家园的存在,诗的永恒母体是人的精神世界,因为诗歌不能自己而生,诗歌永远是人类精神的美学形式。世界和它的边际,都是诗人的目力所及。诗人当怀有拳拳热爱之心、悲悯之情、辽阔之眼,打量万丈红尘的林林总总,在时间的纵深里,为现实世界的人们做精神素描。
22
当诗歌统摄的对象是物的时候,诗歌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如何运思,决定诗歌的不同脉络。自我不仅是观察者,亦是自然景物构成之一。这种作诗传统古而有之,这样的诗篇如美妙的舞蹈,谁也无法将舞者与舞蹈分开。
23
奥修对“光的静心”的追求,要借助德性和美学完成。如牛汉先生所说,“好诗歌必定要有好境界”。好诗是体内能量的精神转化,是个我灵魂的外化形式,来自灵魂又照亮灵魂。诗歌要追求的人格境界,类似宗白华先生倡导的“艺术境界”,在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美学的中间挺立。好的诗歌多用爱获得世界,确证灵魂的高贵。
24
“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海德格尔如是说。
任何跃迁都是一种抛弃。抛弃前身的肉体、精神,方有新我。凡让你美妙者,也必捆束你。不能进一步者,不是脚步不能动也,乃心未动!
25
当你进入快速眼动期异常,此刻现实与虚拟构成的梦境真假莫辨,毫无逻辑地穿越时空,以奇思妙想完成了一次叙事。
有时,当你头脑无比清醒,写下的诗歌却灵光全无。而某时某刻的一个偶然的电光瞬间,非理性非逻辑的灵感击中了你,你仿佛进入了快速眼动期,奇思妙想来如春梦、去若朝露,无拘无束的思绪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趣味。如斯飞来的“奇异果”,乃珍贵的天然之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