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意象的丛林

作者: 宁志荣

作为当代诗人的重要标志,八十年代甫一登上诗坛,就受到诗坛内外的关注,成为那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对于诗歌意象的锐意探索,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无题》系列以及近年来的诗歌,对于汉语诗歌语言艺术的拓荒发展,对于诗歌题材的赋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本意义,受到诗坛高度关注和评价。的诗集《四月之光》收录了八十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篇,对于人们全面了解和研究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在晋中山水间徜徉的潞,对于文学就有了相当的热爱。他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自幼喜爱读书,尤其是对文学有着执著的追求,在时代剧烈的阵痛中捕获生活的火光,化作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沉思。

八十年代初,他甫一登上诗坛,就引起了万众瞩目,成为朦胧诗时期山西诗坛的卓越代表。不知什么原因,本书没有收入潞潞当年的代表作《肩的雕塑》《城市与野牛之血》。记得那时我刚上大学走上文学道路,这两首诗歌受到诗坛的关注,在大学生中互相传抄。《肩的雕塑》写出了黄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民对于光明的期盼,希望改变命运的呼喊,写得极为抒情,充满着时代的烈度。而《城市与野牛之血》中对于城市的向往,在上海聆听了一场音乐会的心灵震撼,又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的渴求。从那时起,潞潞的精神世界就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中游弋,他的诗歌也在汲取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蜕变,以至于裂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诗歌语言艺术,在汉语诗坛上成为醒目的标识。他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具有影响,而且不断被介绍到国外读者手中,受到人们的喜爱。

潞潞当年的诗歌就具有一定的反思性。《野蒺藜》:“被遗弃是一种不幸/更不要说脸上被刺了金字/发配到这里”蒺藜上不被人注意的野草,在诗歌中赋予了痛苦的命运,尤其是“脸上被刺了金字”,蕴意十分深刻,令人回味。

潞潞带着对于世界的疑问,对于禽王的描述,也许说明在他的灵魂深处有想要改变现状与世界对话的渴望。那种来自内心深处对现实的室息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也许只有破坏或者打碎现存的世界,才能带来希望。要说潞潞的早期诗歌,我对《石头屋子》是很有印象的。为什么在八十代末期,正当盛年之际的他想拥有一座石头屋子,“离村寨远远的/离玉米田远远的/盖在北方/光秃秃的原野”,诗人的内心不可能不是孤独的,他要离开人群,听静静的落雪之声,思考人生的突破,不愿意生活在热闹的地方。

我们在他的其他诗歌中,也可以感受到“生活在别处”的渴望:“黑色土地上的谜语/它使种子的苦味持久/它在黄昏和我们相遇”(《枝極》)。潞潞为太阳歌唱,难道说他的心中也如太阳一样燃烧?不过永恒的太阳如何燃烧都没有灰烬,这让诗人怀疑和迷茫:“太阳升起却远远地照耀着/哦,它是谁的灵魄/为什么不肯走近我们?”(《太阳升起》)潞潞的《首饰工匠》里描写了工匠打造首饰的艰难岁月,那种细致的纹路,打磨的艰辛,流逝的罗月,充满了重复和无解:“幽深的水晶的天空映照着/手握金子之光苦行的贵族/他随身携带的花园/是那只木质早已陈旧”,他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它的边缘因此有些泛白/充满了病态向我们靠近/它太像诗人”。诗人是什么样子?对字词的推敲苦思冥想,在语言之海中孤舟苦渡?对于文字的打磨让他们耗费心血,难免让潞潞感到诗人是不是带着“病态”。潞潞的诗歌意象繁复,辞锋锐利,充满着粗磅礴之势,具有强大的势能,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从这方面说,他是拒绝“病态”的诗人的。

1989年之后,潞潞开始《无题》诗歌系列的创作,这些诗歌的横空出世,表明了潞潞自朦胧诗以来对于诗歌文本的拓展和超越。这个系列的语言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对词汇的纷繁复杂的探秘和创造,对意象和意境的独具匠心的营造,倾注了诗人对世界的关注和生活的陈诉,引起了诗友和诗坛的共鸣和反响。我们在他的诗句中徜徉,感受到了只有诗歌才能给予的语言魅力,诗句的游荡飘逸,节奏带来的震颤,时空用户心灵的交合一一毕现。《无题》(1989-9-20):“大树在木匠的斧斤之中/他们的孩子正站在屋檐下/看着远处太阳的一个光…我看着我的兄弟在暮色中/如同骑着一匹石马/茫然地锯着自已的坐骑”。木匠与斧斤,孩子与房屋,暮色与石马,这些词汇组成的意境冲击着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挣扎,可是谁能拯救人类?

具有现代意识的潞潞,骨子里存在一种执拗,也许这正是他坚守的可贵之处。他对自然、大地折射的乡村有着天然的眷恋,他对生活的众生有着悲悯的关注,这些我们都可以在他的《无题》系列中看到。《无题》(1989-10-2):“远处的一所村舍/渐渐被黄昏的尘埃淹没/汲水的少女来到这里,和/伪装的土地有一丝线索/她的铅桶叮当作响/井那仰望着的眼窝里结满冰凌”,缓慢的节奏,停滞的画面,古老的乡村,这几乎是乡村生活的一幅图画。有的诗歌让我们心潮澎湃,有的让我们泪流满面,潞潞的诗歌让我们的心灵静止,仿佛在接受农耕文明的洗礼,回到天荒地老的旧时代生活。静止的村舍、黄昏的尘埃、结满冰凌的井,都在铅桶的“叮当”声中被激活了,给现代文明以冲击,吹皱一池春水。《无题》(1990-2-14):“山野上偶尔走过三三两两农夫/驯顺地低着头并且长呼短叹/我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眼睛/那是古代洞窟中石人的眼窝/其中一些人停下仰望天空/喃喃告诫自已千万不能绝望”,平常的语言,质朴的情愫,呢喃的絮语,流泻的时光,却像巨石一下一下敲着心脏,发出沉闷的巨响,这构成了无题诗歌系列的特征之一。农民在叹息什么?眼睛为何像古代洞穴中石人的石窝,为什么喃喃告诫自己不要绝望?现代与传统,文明与落后,仰望与绝望,构成了一幅当代农民的群雕。潞潞的无题诗歌系列,正是通过这些强烈的画面感和意识流,表达了他对农耕文化的致敬,也完成了他诗歌艺术的地域扩展。

潞潞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楔入了对现实的深入观照。《无题》(1990-8-8):“这是一处停顿/是时间唯一的缝隙/我看见大地的白光中粮食在沉睡/它们依靠空心的根茎吸入黑暗/很难分清楚是谁在黑暗之外”,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然而,他看到的是“粮食沉睡”“依靠空心的根茎吸入黑暗”,但是对于诗歌作者来说,又难以分清楚“谁在黑暗之外”,这样的疑问,令人困惑难解。其实,诗人也无意解开,他只是把上帝的话语传达给众生而已。真正的诗歌并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也不是对于某领域题材的抒情,而是对于人类命运、情感的关注和思考。《无题》(1992-9-23):“远处山脚下的农人正在忙碌/繁忙的农事与我没有一点关系/是天空中的幻象招我而来/夕阳时分的乌云变作黑马的样子”,繁忙的农事,与自已没有“一点关系”,而他对农事却如此关切,诗歌里充满了有关农事的意向。这似乎是一种矛盾,但是其中流露对农事农夫更为真切的感情。是的,与农夫没有关系,但是是什么在召唤?那是“天空中的幻象”“乌云变作黑马的样子”,农事与自然、生活、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2.pd原版全文

诗歌是灵魂的躁动,直达诗人的内心。我们在潞潞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灵魂的气息。《无题》(1992.6.5):“灵魂的腹地会开出怎样罂粟/转瞬之间,使一切回春/进步的幻想永远这么招人嫉妒/它比激情更加动荡,自由和冒险/一种至上之美,一次神的交媾”,这种诗句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天马行空,让人感受到汉语诗歌寥廓的意象,也从中读到了诗人生命的激情,仿佛罂粟一样美丽而有毒,然而那种生命的火焰终究要燃烧,要达到“至上之美”,甚至“神的交媾”。《无题》(1992.6.5)“夏日即将过去,我坐在窗前/看着群山之巅的花朵升高/这样的日子何其平淡”,这种“花朵”,不仅仅是普通的花朵,它包括着深刻的思想,代表着作者的理想和未来。然而要离开窗前,离开世俗的世界又是何其艰难,只能在心灵中超越这些世俗之物。

评价一个诗人的成就,应该是他的语言艺术。潞潞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一种神奇的想象力,寻常的词语通过诗意的组合,使人遐想不已。《无题》(1992-10-3):“此时灵魂才会毫无阻拦/仿佛经历过前世的生活/从此秋天的黄金将打击我”,跨越了前世今生,秋天的黄金令人回味,尤其是这种黄金的比喻化诗歌语言产生了无尽的张力,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震撼力。《无题》(1991-9-25):“仰慕的人只得伫立家园/倾听云端之上/高处的鸟停顿了。它瞭望远方/扇动的翅膀鞭子一般抽打气流”,诗歌通过空间的反差,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比拟,把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表达出来。这种想象不愧为神来之笔,将人们放置家园之中,“倾听云端之上”的鸟鸣,看它用翅膀的鞭子抽打气流,这分明隐喻着作者对于生活现状的逃离心态。他发出了约请:“请把我们这些无力的人带走/给予我们无边的视野和高度/我们磨砺已久,是另一种搏斗”,这样的约请流露着诗人的心声,也是他心灵的矛盾挣扎。无力的诗人企图改变现实,但是又是那么“无奈”,他希望用另一种搏斗,提升自己的视野和高度。

潞潞不是那种为写诗而写诗的人,他已经超越了诗歌的任何功利性。作为从事创作四十余年的诗人,诗歌已经融入他的人生,进入他的血液,成为一种自觉和潜意识的存在。对于诗歌,他写作目的就是诗。这使得他的诗歌更加纯粹,没有任何诗歌之外的杂质。在这种类似纯银打造的诗歌意象的丛林中,我们感受到蓬勃滋生的词语,纷呈绽放的奇花异草,充满生命力的诗意迷宫。

如果说小说体现故事的虚构能力,那么诗歌就是对语言的修炼。潞潞的诗歌到《无题》出现后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和意象更加趋向于诗歌内部之感,表现诗歌的本质,而在《无题》系列之后,从此时开始他在诗歌的天空驰骋,《复活词》《一个中介者的记录》的出现,证明了潞潞诗歌创作的又一次突破,纷繁复杂的意向如花枝乱颤,飞雪满天,让人应接不暇:“朝圣者沉浸在晦暗之中/他们在江河的源头聚首/巨大的冰川如同发亮的拱廊/庄周的蝴蝶左右躲闪着/征战的将士们却夜以继日”,复活的元素有江河、冰川、蝴蝶和征战,也有国王、古城堡的总督、牧羊女,甚至把庄子也包括进来。各种人物的出现和自然现象的碰撞,构成了诗歌奇崛突兀的词汇元素,给读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混沌世界。《复活词》又道:“露水打湿了手上的铐/那是一些叙事的稻草人在搏斗/基督的镜子在坟莹里安息/转瞬即逝的一道白墙/非洲的狮子悄然无声地过来”。我们读潞潞的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在字里行间感受诗人对于世界乃至宇宙的洞察力,体会他内心飞驰六合的扶摇之态。诗歌的跳跃性如此之强,给人蒙太奇的感觉,从手上的“镖铐”“稻草人”瞬间进入“基督的镜子”,还有“非洲的狮子”,稻草人的弱小、基督的受难与强悍的非洲狮子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的壮观图卷,让我们感受到“复活”的内在含义。《复活词》又道:“遥远的旅行淹过城市/摩天大厦如同一道闪亮的背脊/云层的分界线在下滑/李白从今夜的梦中醒来/两次找不到月亮和电灯开关”,摩天大厦与李白有什么关系?可是,诗歌能够让二者发生关系,诗人能够使二者结合到一起。而且梦中醒来的李白“找不到月亮和开关”,这其中蕴含的意象是跨时空勾连形成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反映了现代与传统强烈的碰撞效果。也许,只有诗歌艺术,才能将这些看似遥远的、互无瓜葛的东西,通过内在联系在一起。这首诗中,不仅融入中国诗人的意象,还有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美国诗人艾略特、苏格拉底、耶路撒冷等意象,可以说,这首诗歌以“复活”为主题,心游万仞,纵横古今,把作者当代世界的意识全部进行了诗意的阐释。

《一个中介者的记录》对于诗歌形式的处理,更加趋于现代意识,使诗歌的语言穿越诗意的迷宫,更加恣意自在,纵横捍阖,游刃有余。该诗分为多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采取喃喃自语的对话方式,并且引号加以标注,与以往的诗歌形式大不一样。诗句连贯,火花闪烁,意向缜密,连绵不绝,像潮水一般排阵涌来,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其中:“一阵风穿过门廊,仿佛/从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彼岸吹来/他曾经渴望获得一切/那时候他还没有预见”,作为一个“中介者”,他的存在,对于世界的感知,对于童年的回忆,对于现实的隔膜,使他充满了困惑和纠结。他所经历的生命之中的一切,感受的欢乐与痛苦的高潮、青春期的血腥与“不高尚的欲望”生命的燃烧与熄灭,都体现了深深的忧虑和怀疑。又道:“很久以后他才注意到/他呆了如此之久的地方/贫穷。肮脏。患黄胆症的婴儿/日复一日的劳作。/他不知道/人们就像是一些最初的创世者/他们享受着,在其中蓦然淹没”。这个中介者,应该是人与世界的沟通者、人与神的吹哨人,他把世间的不幸与痛苦、苦难和欢乐、艰辛与血腥传递出来,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又道:“午夜初临,谁将在秋后算帐/她顾盼,脱衣,在你面前/请丢下往日的渴望/他觉得他的激情正在下潜/他祈盼那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地方/一个残废的器官在飞翔/它曾经是那么美妙的象征”,读着这些字里行间隐喻神秘气息的诗歌,怎么能不引起我们对于生活的警觉和反思?又道:“他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辙/每一个日子都依稀成为梦境/那是一些不容置疑的瞬间/制造出碎玻璃般空旷的苍穹”,生活的洪流携带着泥沙朽木向我们冲来,湮没了多少风景,而岁月依旧,我们每个人都在“重蹈覆辙”,无奈地接受命运的馈赠。这一时期潞潞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而且在思想上已经远远超越时代,面向无限广阔的时空,想象未来的世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2.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品诗录
下一篇: 矿洞与故乡间的深邃诗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