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水绿如蓝

作者: 于德北

2024年5月5日星期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

晨起,再读卡佛的《小事》。

“那天早晨变了天,雪正在融化成污水。融雪的水痕从对着后院的齐肩高的小窗户上淌下来。车子溅起街道上的污水,天渐渐地暗下来。屋里越来越黑。”

这是开头,气氛营造得很好。

《小事》讲一对夫妻分手,冷漠以至冷酷。他们最后的分歧点是孩子,而争夺孩子又是——依然是——建立在赌气的基础之上。他们一人拉着孩子的一条胳膊用力扯拽,最后,他们似乎都得到了孩子。

记得有一个译本,很直接- 一那个婴儿被他们扯开了,一人一半。

“这个问题,就以这种方式给解决了。”

子寒说,卡佛是白描高手,此言不虚。

我不能瞬间考量那些同时抵达的美感你的叙事,以及你所犯下的错误时光倒流,天空留下一隅的点缀大脑出现威士忌造就的种种空白

鸟类的足印布满归来的路火车摇摇晃晃,一直处在昏暗之中同行的人转乘去往另一个方向每一场盛宴的情致大抵相同

潜入水里、光里,这是废弃的隧道?没有什么选择胜过一记苦笑岁月尘封了我们所有的苦难和坎坷浮云的旗帜正好鼓舞了我晦暗的思维

一从我身边走过,弄响腰间的钥匙哗啦啦!肺腑受到欢愉的震荡…

一拿到都筑响一的《独居老人》这本书,我就激动不已。他做成的事情就是我接下来想做的,只不过他的目光注视的是和艺术有关的人(大多数),而我想关注的依然是那些庶民。请原谅我用了不礼貌的“庶民"这个词,因为他们的人生遭际更符合我的出发点,以及我的内心。不是同情,是验证。我依然想从对他们的追求中得到普通的、普及的、普遍的力量。

“除了妻子之外,你还有过别的女人吗?”

比如我这样发问。

俄国作家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拉夫尔》。阿尔谢尼的爷爷克里斯托弗 一七十岁了—问修道院的尼康德尔长者,接下来他该怎么办?

“原则上!长老回答说,我没什么可对你说的。除了一点:吾友。记得离墓地近一些。你这么个大高个儿,要是把你往那儿抬会费劲的。总而言之:一个人住吧。

对于老人来讲,是个可靠的建议。

阿占的小说是有经验的。她目前正创作的“后海”,第一部写的第一代人,第二部写的第三代人,第三部写的第二代人,都用了不同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是民间化的,且借用了他们职业的独特力量。这种力量就带着强烈的社会性。唯真实才可靠,纯虚构不能获得绝对的保证。它的第四部分是“补遗式"的,这是结构的技巧,像填空,但这种填空所取得的合法化,恰恰以贴近为基础。

谢华来电话问富阳行程事 我和炳发的文学工作室要建在那里。

2024年5月6日星期一,农历三月二十八日

阴天,无风。

推窗即看见两只小黑狗在草坪上觅食。昨天已经喂过它们。我给它们起名,一个叫大愣一一这是个直性子,信人;另一个叫二鬼,懂得小心,时刻提防。一个鸡蛋,一家一半,一大片面包,也是平分,半根香肠,各得四片。今天白天它们应该是幸福了。

小睿看见它们翻垃圾,很心疼,端着饭盒去找它们,它们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是昨天早晨的事。所以,晚上我带着牛肉回来。

短短的接触,它们已经认识我了。我一叫,它们就欢快地跑过来。

不知未来什么样,珍惜相处的每一天吧。

在家吃的早饭,杂米粥,馒头,鸡蛋,小菜。之后,读巴尔扎克若干页。骑行,听《楞严咒》。从家至生态广场,又至人民大街,再至自由大路。中途休息,处理《吉林日报》发“白名单”及丁哥要通讯地址事。

凤立的书开到龙总那里,托小于办理

在路上,一句话一直在脑海回荡——不能刻意地描绘生活。这句话震得我头疼,以致不得不坐在路边吸一支烟。

了解一下谢华的“红色报刊史料研究中心”。他本身是作家,又兼收藏家,三十余年钟情于各类老报刊的搜集,有两万余份之多。其中极为珍贵的各类创刊号不少,如《新青年》《觉悟》《申报》《新闻报》等。这批老报刊格调高,《新华日报》《新潮》《上海伙友》《消息》《中国文化》《中国青年》等,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珍品报刊。

2020年11月,一百六十五箱老报刊不远千里,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哈尔滨抵达郁达夫的故乡富阳,落户大源镇蒋家村。

谢华算新富阳人,这种南北融合可能会开启他的又一段美好人生。

我问谢华,这些藏品为什么选择蒋家村?

他说,他原本是来富阳找寻古籍印刷厂,恰遇富阳区政协文史委主任蒋良良和大源镇党委副书记裘刚明,双方相谈甚欢,由他们引荐,乃成此举。

这是富阳的一道红色风景。

也是一道文化风景。

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昨天中午,饭后即归程,四天的G331边疆采风行程结束。临行的上午,去了口岸,看到了国门,去了十八道沟,看了正在投资建设的温泉。张丽书记生日,买了一束花送给她。到家时已是晚七点,风很凉。小睿来接我。先去母亲那里,把地瓜秧给她,让先养护着,等我从富阳回来一起种。

一夜好睡。

晨六点起床,给佳璇制三道练习题。

收拾好去富阳的东西,除衣服外,样书十余种。

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发生这种事,你正专注地干着什么,突然,一个声音破空而来

“请告诉我,这个人到底是谁?”

如果这样问了,你该怎样回答呢?

波兰作家什切潘·特瓦多斯会推给你一个形象吧?

“他身高两米多;后脑勺扁平,整个头型十分奇怪;头发长乱无型;戴着一顶自行车手的帽子;穿得像个普通工人一一条工装裤,裤腿高高挽起,配无领上衣,袖子卷着,露出多疤的强壮的小臂和发达的二头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4.pd原版全文

一《国王》译笔一般。

如果给那个冥冥中的问话者一个回答

那么,我说:“是詹姆斯·托姆的《溯河而行》,这个美国佬塑造了玛丽·英格斯。

“过了一阵,玛丽·英格斯抬起头,鼻子通红,表情半哭半笑,细微的笑纹在嘴边深深显现。他端详着少年闪亮的眼睛,又用掌心捧住他的脸,说道:‘十成百,百成千,千成万,汤米乖乖,啊,儿呀!欢迎回家。

这就是我的回答。

给出今天的十二个敏感词。

征果、秩序、拱门。雷鸣、幻影、权利。

缄默、迷惘、细节。光阴、干涸、流逝。

下午四点的飞机,七点到萧山机场,天刚刚黑,约好的车来接我,又等一位从沈阳来的女人,一并往富阳蒋家村赶去。九点见到鲁微、炳发、谢华及蒋家村支书。支书也姓蒋,刚刚饮了酒,见我吸旱烟,要去一些,赞不绝口。

天黑下来,先看见蒋家祠堂,后人住一栋二百余年的老宅,上二楼,有四间客房。特意问了一下,后天小睿和端端来,皆能住下。

这是一座木屋,感觉踏实。

明天再好好转一转吧

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农历四月初六日

晨五点起床,一条狗误吃毒鼠,死在了门口。墙边长着蕨草,凌霄花攀墙而上,山的绿照下来,巷子里十分安静。昨夜里听见狗叫,不知是不是这条狗的呼救。这样的感触对我是一场意外,内心忽地悲伤起来

煮了白米粥,婷了地瓜、土豆、山药;炸了辣椒酱;腊肠炒圆葱,肉丝炒榨菜,还有鸡蛋。是一顿丰盛的早餐。八点半,喊鲁微、炳发并苏教授起来,大家饭后坐在天井里吸烟。

老寿领着小萍和阿丹约苏教授谈竹纸,我在一旁听,准备买两刀,送二哥一刀。

中午烧了排骨豆角炖南瓜,炒了芹菜粉,大家吃得很开心。饭后去春江第一楼——工作室选址之一。谢华有许多珍版书放在这里,喜欢的有《屐痕处处》《志摩日记》《鲁迅自传记》《郁达夫诗词》几种,让谢华帮着扫描一下。

我站在楼边望富春江,抑郁的心变得辽阔。

春江第一楼在鹳山上,这里有双烈亭,纪念郁达夫和哥哥郁华(曼陀)。他们都是烈士,是民族英雄,我敬仰他们。日本人占领富阳后,曾令郁母陆氏给他们烧饭,老夫人入山绝食,冻饿而死。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农历四月初七日

清晨起来给大家做饭,煮粥,烁土豆、山药、地瓜,鸡蛋,很受欢迎。去村子里转转,每一栋木楼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气息。跳出许多人物,比如把小黄置在这个氛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她今天换了一身古典的衣服,并他爱人小毛一同来。大家中午在一起会餐,有些欢乐是木屋拢不住的。

阳光照在天井里,荷叶从荷缸里探出头来。

去另一个村子转。这里正建一个民宿,取名叫"溪上十八间”。下边百花谷,方腊的妹妹屯兵的地方。村子里头有水库,水呈碧绿,静得像一面铜镜。

小睿和子寒上午即到杭州,一直玩至晚上九点才到蒋家村。

小睿问我感觉,我却和她讲起在第一楼看的一段资料。是冯和法写在《漫忆上海商品检验局》一文中里的,刊于文史资料出版社《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八辑。

我将抄录的一段读给她听。

在商品检验局的同事中,对我影响最深,后来关系很密切的,首先是吴觉农,其次是费鸿年。吴觉农是我国有名的茶叶专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他和商检局其他“一心搞检验,不问窗外事”的人不同。他是一个技术专家,更正确地说,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的交游很广,点子很多。很早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发生联系。他对我的帮助很多,后来在好几个场合,我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工作的。费鸿年是一位有名的生物学家,他在日本当学生时,德国一位生物学专家来日本用德语讲学,日本学术界一时无人能充任翻译,费鸿年还是一个学生,就当这位专家讲学的译员,这不仅要能听德语,讲日语,更重要的还在于能正确理解内容是高深学术问题的报告。他回国后,历任几个大学的教师,写了好几本关于生物学的书。

坐在瑞霭堂的窗口,她问我:“抄录这些又为什么呢?”

我说:“它使我想起了父亲。”

还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耳际盘旋。小说的基养往往就是从不同的门缝而触类旁通的。

鹪鸪又叫,是提醒夜深了。

2024年5月15日星期三,农历四月初八日

小黄和爱人小毛带我去纸厂看看竹纸制造工艺。余下的时间坐在房子里写诗。小睿和子寒去龙门古镇,那里是孙权的故里。谢华有意让子寒在富阳帮他照顾春江第一楼,机会不错,看他的兴趣和把握吧

又去阿丹的印刷厂看仿古版印刷,要了一些宣纸,留着回去画画

小黄名小萍,是个温婉的女子,话不多,人长得高挑。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江南女子的雅致,这种雅致是人文与历史的积淀,与出身无关。她的父亲是一位和蔼的农人,种田弄茶,辛苦养家。他育有三个孩子,小萍是长女,自幼就有持家的概念。她对我讲起母亲生病的几年,苦累不堪,却又百般无助无奈。富阳的造纸业发达,所产竹纸盛名天下。小萍是做纸浆生意的,膝下一子,也渐渐成为她的助手。她对纸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心要造最好的竹纸。我见了她的儿子一面,和我还有一些缘分一在北方当过兵,这孩子大个儿,面白,和妈妈一样腆。

小萍向我介绍关于竹纸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晋代说,一是唐代说,一是宋代说。

她大致讲解如下:

持晋代说的主要依据是《格物境原》卷三十七“文具类·纸”,引南朝《萧子良书》说:“张茂先作箔纸,王右军用张永义纸,取其流丽,便于执笔。"这里的箔,是小笋。张茂为东晋人,故此。

持唐代说的依据之一是长庆、宝历年间翰林学士李肇的《国史补》,其卷下“叙诸州精纸”条记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