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一座山

作者: 胡笑兰

有种山是需要攀登的,攀登的过程,站在她怀里,感受山的博大,深阔。人处山水的高处,心里的纷纷扰扰就矮了。登顶的时刻,说是征服山,倒不如说是在征服自己。山是不能够被征服的。惟有仰望,亲近,投入。

车子在通往黄山的公路上盘旋。

两边尽是山巅,高处满目松树,松树绵延又铺张。靠近视线的山谷,有杂色树木。有茶树出现,茶树成势连片,是茶园了。也有零星的几株,分散于地皮石头缝里,有点野茶的况味。茶们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沉稳,集体沉默,隐于这初冬之时,蓄积力量,等待春来老树发新芽的时刻。高寒清皙之地,黄山毛峰拥有盛名,的确是有原因的。土壤,空气,气温,海拔,云雾,都是上天的配给,使得一款茶有特别之处。

比茶树身量高出许多的树,开满白色的小花。那如繁星满缀的小花,衬着蓝瓦瓦的天,让人无法忽略。导游告诉我那是油茶树。别看它们散养在山,但都名茶有主。山茶油清亮亮的,性凉,富有维生素,能抗氧化作用,降低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如此,山茶油在食用油中,当处珍贵的段位,价格极高。茶油我吃过,油茶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没有想到油茶树能开这么漂亮的小花。

谷底时有溪,有潭。水面两三尺飘着雾丝,水面上丝丝的雾气,青白色的雾丝,和水有扯不清的牵连。像被一只天外的手握住,拎起来,挂在那里,它们无法停止地摆动。雾丝摇晃,清晨的光穿过它们的身体,有些飘飘欲仙的意境。这样的美妙入眼,入心,或许并不为所有的人发现。你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水下呢?浑沌一片,下面一定潜伏某些生灵,通向幽深,修养,或者蠢蠢欲动。

又看见那条街,看见黄山南门楼,又看见黄山松了。

云谷索道把我们一点点拎高。

缆车之下,是树的深渊,绿色的深渊。由浅致深,尖峭,陡。一座陡峰连缀着一座陡峰,很有层次,起伏不定。又看不见底,一片空蒙幽深。

今天,天气出奇的好。阳光把一切照亮,山清朗。人自然而然地丢掉阴暗,平添明媚的心情。看见松,看见石,看见路。导游说,如果阴天,大雾弥漫。你的前面是雾,后面是雾,左右都是雾。什么都看不见,真是一头雾水了。

地上一层白,是雪,是冰花,岩壁有冰凌。真有拉开街门,地上铺了薄霜的回念。身处南国,霜雪已经久未谋面,一时就有点小兴奋。凉气在山间弥漫,周身随即感觉到冷意。被热情忽略了的冷凝之气的确存在。黄山和地面的温度之差,也的确不虚。还好身上有特意准备的羽绒服。穿着羽绒服爬山,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一穿,一路上还真没有脱下来。身上热汗津津,脸却是迎风刀割,衣服穿又捂汗,脱也侵凉。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奇妙。恐怕只有在黄山了。

素知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它们自然在我追寻的目光里。

松、石,千奇百怪,形峭壁立,各有各的风骨和韵味。人给它们赋予各种物像,无不形象神似。想象力是无边的,你还可以加入你自己的想象。云谷索道对面,三个石柱合起来,后面两个童子双手合十抱在胸前,面对观音在跪拜。这是黄山童子拜观音。自然风景三分像六分想,还有一分导游讲。自己想一想,看一看,还真有点那么个意思。一个一个姿态不同的石柱、石头个个都面向南方,姿态各异,又为十八罗汉朝南海。语文教科书二年级《黄山奇石》,三年级《爬天都峰》,两篇课文皆出黄山。最高处,一石卓立。酷似人形,看身形清秀,峨冠博带,衣袂飘飘,让我联想到哲人庄子。一个智者正略带疏离,略带冷静地看着周围的事物和人,此消彼长,来来往往。

风是握在自然之手里的锉刀。借由光和雨雪,在时间之河,一点点雕琢。对于上天恩赐之物,风只是塑造,不是摧毁。色彩,曲线,深入,延伸。在宇宙洪荒之中,在旷野之中,它们裸露着自己。

45.5亿年的地球,运转从不停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始祖。生命的诞生和寂灭,经历过无数。生命的形态也瞬息万变。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事物的真相人真的不能预知多少。也许,数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火山爆发,岩浆堆积。直到某一天,地壳运动,隆起,推操,挤压。沧海成桑田,汪洋成了陆地,让我们看见了它们今天的样子。其间,许多的未知,迷离,人都不知道。它们的音形意象,人的意志不能左右。它们的走向,终究的样子,人也无法预测。这就让人不得不对这些石头心生敬畏。它们的生命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惟有欣赏并珍惜。

越向顶逼近,越激动。期待和汗水一起奔涌。登顶,远望,近观。左边看,右边看,前后看,视角不同,给你的感觉也不同。赋予你芳霏的想象力。

我们要抵达的第一个高度,始信峰。这座峰最富于期待,因为一个人。

台阶还看不见尽头,我听见了自己沉重的喘息,脚步有点发飘。生活中穿行,有时要靠退行来喘口气,才能获得新的动能,抵达遥不可及的终点。不能停,一停下来,疲惫袭来,双脚无力,就想着就地坐下来。坐下来也许就不想走了。稍作停顿,喘口气,调匀呼吸。人的支撑力一大部分来自精神。我看看同伴,他们也有与我相似的表情,每个人都在喘着粗气,但是,没有人停下来。我想,我不能停。调整呼吸,再爬。

身处林中,一切生息潜伏在我看不见和看得见的地方。山涧的涌动,松针的滑落,一枚熟透的红果落地,一阵鸟鸣飞过头顶。这些声音你一定去倾听,你发现即便它们聚集而来,也不显嘈杂,只会让林中更加安静。

台阶尽头冒出来两座山峰。右卧云峰,探海松,主干3.1米,下面侧边枝?还长一点。云雾浓重,忽隐忽现,犹如苍龙临渊探海,这个松树的官方名字被叫做探海松。黄山十大名松之一。往上,还有一棵。一个根分成两个叉,往两个方向生长,叫卧龙松,确实似有一条龙卧在上面,用相机拍,画面更形象。

左边便是那座始信峰,中间有座小石桥连着,走过那个石桥,就到始信峰。始信,开始相信。对黄山的赞美,莫过于徐霞客。山水游记大师徐霞客,足迹遍及北宋版图的大半。徐霞客首次前往黄山的时间是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对黄山的景色称赞有加,并留下了“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的名句。后人据此总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跟他同时期的黄熙远,也是数典旅游大家。他不相信黄山有这么美。他来了。来的时候天气不好,到了山顶,忽然云开雾散,他发现黄山真的很美。他作了一首诗说“真正妙绝到此方知”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始信峰,导游说每次她都会带游客来这个地方。时髦的话,是打卡。老实说,我不喜欢时髦语“打卡”,那总归有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嫌疑。我觉得应该是抵达,只有人和心的抵达,才能和目的地声息相与。那处岭是一个相对的高处。爬上去不到一百米。很多人在登,因为一个人,徐霞客。拐了几十级石阶,上来。顶很光滑,又不平展,脚下稍不留神就会滑倒。而下面

是万丈深渊。

现在我们爬上去,有开凿的石阶,攀登尤是亦步亦趋,万般小心。我站在那里,想象着徐霞客当年抵达这里,该是如何的艰难,后面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热爱。走到岩边,向下看,向四处看。我突然就不想走了,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

他比我早来了407年。时间的跨度几百年,于山石云海只是瞬间。我相信山还是那座山,景还是那个景。涧花香送清风,奇松晃动翠绿,云海吞吐山峰,蓝天深邃辽阔。徐霞客站在山巅,领略大自然无尽的魅力。赞日观止矣!此景此情,只应天上有。“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此刻,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的我,除了敏感和捕捉这山景,更想倾听他的内心。或许本就出生富庶之家的他,见惯了官场的彼此倾轧,暗流涌动,更不愿同权势相媚好。他饱读诗书,却无心求取功名,只对图经地志衷情。所谓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他历遍山河,人间值得。《徐霞客游记》在地质学,地理学,自然学都有超越前人的见识,即便在世界上,他也当得科学考察的先驱。跋涉,旅途旁苦,累与欢欣相随,惟有笔墨共舞。每一天,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借住,他都会把当天的收获记录下来。及至最后远游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徐霞客游记》,编纂《鸡足山志》。

美妙与神秘,必得将自己置身其里,用眼晴细看,用心仔细体悟。切身,才能获得。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你听不见的声音他能听见,你闻不到的气息他能闻到,你忽略的东西他能捕捉到。于平常处发现生动,于平淡处寻出意趣。所以我们有《徐霞客游记》。日月经天,那些烟霄尘事俱已散去,惟文章千古。人间有幸。即便高官厚禄,泼天的富贵,又当如何。世人只知徐霞客,古往官家数几人?

这里算是片小小的开阔地,海拔已经是1668米。令人称奇的是,光秃秃的岩上卓立一棵树,树叶光秃秃,枝干却缀满红色瘦果,阳光照耀,微风吹动,无数大红晃动。骄傲的样子,真是一枝独秀。一树火红触摸蓝天的脸,触动人的心灵。红,总是喜庆,给人传递明媚。我想,我的心里已经布满这种闪烁不定的红,喜气的骄傲的红。极目之处尽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山峰。心绪如山岚起伏,漂浮无定。

朱光潜先生说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但还必得一个要素:静。静,是指心界的空灵。世界是不会冥寂的。惟有以心的静,去发现世界的多变,纷繁。对着一面山,你并不必多说,只默然相对。林涛以及鸟的声音往往让人觉得愈静。便可感到那种开阔,无尽的妙悟源源而来。思想笃定,便有了继续翔飞的执念。自由地飞就好了,往云端深处,往高洁之处。我被啃噬已久的心,被山被林被石治愈。那些隐藏着的还没有完全忘记的,不堪回首的情绪都可以忘记,丢在大山里。

出始信峰,又看见巨松。这株松树同根并蒂,长到两米多的时候分成两个叉,像一对亲密的情侣,恩爱的夫妻,男左女右。叫连理松,也叫夫妻松。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眼下它们生病了。树枝干枯,上挂吊瓶。看枝子,松毛枯死,太可惜了。它们能被救活过来么?我问导游,也是问自己。这棵松树也是黄山十大名松其中的一棵。始信峰过来加上这一棵,我们已经看见五棵了。前面还有一棵,排名第二的黑虎松。

黑虎松有两个说法。远处那座山峰叫狮子峰,像狮子的头,有座寺庙叫石林禅院。僧人在这打坐,看到树顶端卧着一只虎,转眼间老虎不见了,只看到眼前的这棵松树。他认为这棵松树是老虎的化身,于是把它全名为黑虎松。官方说,树冠像草书写的虎字,国画大师刘海粟十次上黄山,有九次来画这棵松树,对这棵松树是情有独钟。它的造型很特别,你第一眼看见它会觉得眼熟,也会觉得亲切,就像咱们家里种的盆景。冬天怕它被雪压,怕大风把枝?压断,下面用支架支着。松,虎虎生威。

“猴子观海”“飞来石”“梦笔生花”,从登上始信峰,它们便遥遥在望。飞来石一直陪着我们走到光明顶。从不同的侧面看它,视角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走上宽敞石阶,通往莲花峰的一道深壑。放眼处,蓝天下,太阳底下,石和松俱是俊丽。转折处,别有洞天。一条深壑,把石头从中劈开。陡,石阶与岩连在一起。除了石阶开凿痕迹有人力之功,那条深壑完全是自然之力。扶着缆绳走,岩与我那么近,抚摸,倾听,与岩亲近。

上去鳌鱼峰,看莲花峰。往上看,有开放的莲花,状似2008年奥运祥云图,又像一对鸳鸯在戏水。第四纪冰川摩擦出一幅天然的壁画。这座山峰的名字叫莲蕊峰,身后是莲花峰,莲蕊峰是莲花峰的妹妹,妹妹是时髦的,有天然的纹身。上方有块巧石立着,走到索道站,往这里看,特别像挂在山腰的一只孔雀。它没有开屏,尖尖的部位是孔雀的头部。没有开屏的孔雀跟莲花峰嬉闹玩耍,叫孔雀戏莲花。仔细找一找,发现右边矮的小山峰顶上有块小石兔子,下面乌龟伸出脑袋。有云海的时候叫金龟探海,乌龟头部伸出来往左边。没有云海的时候叫龟兔赛跑。

天都峰,天上神仙聚会的地方,海拔1810米,黄山最险的山峰。天都峰脚下,迎客松正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以往,我只能从照片上看见她,看见的只不过是她的上半身昂扬的姿势。此刻,我离迎客松这么近。她的身前只余一处空旷辽阔。她的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石头,身下幽深,更是看不见底的石头。她热爱辽阔,向那里伸出迎接的双手。她似在迎接远方的客人,也在拥抱自然与旷达。

松针一根一根,看得明朗。放眼望去,沟壑堵起,树挺立,石头峥嵘有层次,密实而又梦幻虚浮。植物学家起名黄山松,松针短而密,顶端平展。八百米以上黄山松,八百米以下马尾松。黄山松之所以称黄山松,她是独属于黄山的。在空阔的山,在蓝蓝的天,洁白的云之下,她们那么淡定,自在又从容。一片徽墨山水。

松的种子通过鸟粪或被风四散。种子发芽,探寻着能抓住的一切,但这里只有岩石。难以想象,那是一场怎样漫长的、无声的却日夜不息的拼力。松分泌的酸能溶入石头,深入石头的身体,吸收石头的养分。这样的生存策略,于生命延续的不解追求,令人叹服。它们无意中给人展现了独特的美。植物世界并不是静谧的,我能感知到它们在说话。它们为自己呐喊,只是想活着。有裂帛之声,磅礴,壮丽。石头给她生长的养分,也给她压力。她用力,似天崩地裂。崩裂石头,崩裂她自己的身体,伤口结痂,瘢痕密集。或许两种力量的胶合,更能诞生磅礴的生命。如此,她们才能这般立于山石之间,长成她们独有的姿势。

踩在生活的琐碎上,各种烦恼往头上撞,撞出不会停歇的声音。声音刺痛,有些拜别人所赐,有些是自己走不出的心魔。他们羡慕嫉妒,甚至恨你,大约只是因为你还没变成和他们一样,也许还有你的不“合群”。内心疲惫,内心彷徨,身体出现很多不适。累了,出去走走,看看风景,听听音乐,拍拍照,放空自己。独处不是孤独。我觉着真的应该出去走走。我选择的是黄山,黄山也是我的故乡。期待什么?一场身体的行走,灵魂的旅行能治愈内心的噪点么?

人,有时候是要做一块石头的,或一棵松。人生总有暗流汹涌,有至暗时刻,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阻扼。不妨学习这些石头和松吧。面对,看它们因形就势,不屈不挠,生长,生长出各自的风骨与气象。世间困苦和忧伤,都可以云淡风轻。眉宇生长坚定。

山中宜静坐,云外自从容。云上不尽苍茫,云下一切都是善变的,有什么能留得住呢?深深呼吸,感受清新又湿润的空气,慢慢入肺入腑入丹田。立时,精神充沛,头脑清醒,思绪灵动。生命就是一个不停跋涉,艰辛的旅程。暮雪晨昏,以一颗心倾听自然之声,以一支笔描绘自然之态。心如素竹,只伴清风明月。夫复何求,不失为大自在。

【作者简介】胡笑兰,女,安徽人,现居深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天津文学》《广西文学》《青年作家》《红豆》《青春》《火花》《地火》《散文百家》《文艺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为多家刊物专栏撰稿,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国家林草局全国征文特等奖、广东省“华夏杯”征文二等奖等诸多奖项,散文入选《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皖西南文学作品精选》等多种选本。散文集《拾花记》获方苞文学奖。

责任编辑:李婷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uhe20250219.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剡茶生生
下一篇: 游泳记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