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军委军事学院旧址的考证
作者: 李忠全长期以来,延安革命旧址的所有介绍资料,不管是内印的或者公开出版的,都将中央军委军事学院的旧址确定在文化沟。并且认为后来新组成的中共中央党校第四部,也就是原军事学院的旧址。我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期间,曾有机会参与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的调查工作,也知道军事学院的旧址在文化沟,还经常对外宣讲,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因为我相信公开出版物和以前同志所确定该院旧址在文化沟,肯定是有依据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许多档案资料的公开,以及当年在延安老同志的回忆录出版,我发现将军事学院旧址确定在文化沟是错误的,也找不到可靠的根据,而且中央党校四部与军事学院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四部旧址并非就是原在文化沟的军事学院旧址——因为军事学院旧址一直在东关黑龙沟,党校四部在文化沟旧址是八路军军政学院的旧址。现将我对相关问题的考证的结果公之于众,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采纳并给予纠正。
一、抗大三分校与军事学院的缘起
要研究军事学院,首先要弄清楚抗大第三分校。抗大总部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学,1939年7月,抗大第三分校创建,由留下来的一部分教职学员组成。第1期学员主要是留在边区的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第2期和第3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封锁边区,导致青年进入延安困难,开始以八路军干部为主[1]。
1941年10月,工兵学校、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3分校。11月,与军政学院第3队、第4队的高级干部合并组成军事学院。
《朱德年谱》(新编本)1941年11月21日载: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的决定》,决定朱德、叶剑英、萧劲光、谭政、许光达、郭化若、叶季壮、王斌、王铮组成军事教育委员会,由朱德负责领导。同时,为了加强高级军事干部的学习,决定由军政学院和抗大三分校合并成立军事学院,朱德任院长,叶剑英任副院长[2]。
1943年3月,第三分校奉命到绥德与总校合并,其余部分并入炮校和俄文学校。得益于陕甘宁边区相对安定的办学环境,得益于陕甘宁边区的照顾政策等主客观条件,在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等人带领下,第三分校为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一批参谋等军事人才。
二、军事学院旧址“文化沟”说
对于延安革命旧址的所有出版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原延安地区文管所姬乃军同志所著《延安革命旧址》一书。该书第223页到224页对军事学院旧址介绍说: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抗大三分校的基础上组建八路军军事学院。1942年1月1日,军事学院在文化沟举行了开学典礼。后边又说:1943年3月,军事学院院部机关及部分学员迁往绥德并入抗大总校。学院高级班学习组则被编入中央党校,为党校四部。
在2004年,由延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编内印出版的《延安革命遗址》一书,在第325页,介绍八路军军事学院旧址时,全文照搬了姬乃军所著《延安革命旧址》内容,并在军事学院后加了文化沟。我想,姬乃军书中仅仅讲了该院在文化沟举行开学典礼,并没有完全肯定军事学院旧址就在文化沟。而文史委一书更明确了该院旧址在文化沟,不知有何根据?
由于我们延安的同志都确定军事学院旧址在文化沟,而且也说到该院高级班学习组编入中央党校,为党校四部。所以,外地乃至北京的学者也就逐渐接受认可了这一说法。
中央党校王渔《回忆中央党校》一书中说:党校四部由原中央党校高级干部的预科班的四个支部和新来的需要补习文化的高级干部组成,部主任张启龙(后为张邦英),副主任程世才、杨尚奎,共六七个支部,地址在原军事学院、民族学院所在地的大砭沟(即文化沟)。谌玉梅、罗平汉著的《延安时期中央党校》中说:四部由需要补习文化的老干部(营团级居多)、机要人员组成。又据《彭真年谱》记载:1943年5月4日,中央党校成立第四部(负责人同上),地址在原军事学院、民族学院所在地。
三、军事学院旧址应在黑龙沟
2015年我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时,给青年教师讲述延安时期革命旧址简况,备课时发现了多年前我接待过的兰州军区一位负责人齐涛同志,他回忆说:“我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到军事学院工作,地址在东关抗大三分校那里。”但仅此一说,我不敢推翻前人所确定文化沟之说。为此,我带着这个疑问,查阅许多书籍和相关回忆文章,想进一步找到更可靠的依据。
2024年春季,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延安大学几位同仁谈起延安革命旧址沿革时,问到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抗大校部搬到哪里?延安的同志一般都说搬到东关黑龙沟那里。我说,抗大校部1939年7月挺进敌后时是从黑龙沟那里走的。但是,毛主席与两个小八路谈话者之一的刘长贵1979年6月2日给我的来信说: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延安后,校部就搬到南门外石洞里住。因为当时来不及挖窑洞和盖房子,所以就住在老乡放死人的石洞里。1939年春,就是毛主席和他俩谈话照相之后搬到黑龙沟。这个回忆,得到了刘妮同志主编的《鲁艺记忆》一书的佐证。书中收入了公木同志撰写的《八路军大合唱》是怎样产生的一文。文中说:
“1938年冬,我和几个青年一起从瓦窑堡抗大第一大队抽调出来,派回延安工作。到延安后,我被分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文工团编导室,任务主要是编写歌词。文工团直属于政治部宣传科,就和宣传科同在一个山头上。几天后,科里一个同志来看我,就是郑律成。他是抗大音乐指导,提出与我合作一块搞创作。当时我和郑律成同志一同住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一个土窑洞里。”……“1939年7月中旬,抗大总校职工万余人在校首长罗瑞卿同志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前方。政治部宣传科只剩下郑律成和我,说是调转到即将在延安成立的抗大三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三分校政治部各科人员,一时还没有配齐全,我就在他们开学后搬到三分校政治部搞时事政策教育,律成同志到鲁艺音乐系。”
从研究的角度分析,刘长贵作为抗大校部的勤务员,他跟着校部转移,所以他的回忆是有根据的。而公木作为教员,是抗大的宣传干部,他的亲身经历也是可信的,就是校部搬到黑龙沟后,他仍住在南门外西侧的山坳里,直到抗大三分校成立后他才搬的家。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抗大第三分校和八路军军事学院历史,我专门查找了《朱德年谱》(新编本)、《郭化若回忆录》等旁证资料。
郭化若在回忆录里说:抗大三分校是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学时留下来的一部分教职学员组成的,第一任校长许光达,第三分校第1期学员也是抗大总校第五期留下来的。1941年初许光达同志调走,由陈奇涵同志任校长,他只干了6个月,我又去。我去的时候,第2期快毕业了。1941年10月10日,第三分校第3期开学。1941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的决定。为了加强高级军事干部的学习起见,将军政学院的3、4两个队之高级干部与抗大第三分校合组为军事学院。朱德任院长,叶剑英任副院长,我任教育长,陈伯钧为副教育长,黄志勇任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于12月1日正式开学。但该回忆录始终没有见到军事学院的住址在那里。
按照郭化若的回忆:1943年3月,党中央决定抗大总校从晋东南敌后迁回绥德办学。5月,令军事学院迁往绥德与抗大总校合并,开始仍沿用军事学院名称,后来毛泽东同志认为抗战任务还未完成,仍称抗大总校,军事学院便宣告结束,前后只存在一年半时间。1943年5月5日《解放日报》,以题为《绥德各界欢迎军事学院》作了报道,证明郭化若同志的回忆的可靠性。
由王麦林、何理良主编的《延河畔的外文学子们》一书中收入王麦林本人的回忆,说她1942年12月初到达延安,拿着组织部的介绍信,立即到位于清凉山下黑龙沟内的抗大三分校报到。她入学后没几天,抗大迁到外地,这里成了军事学院。这又使我从回忆录里找到军事学院就在黑龙沟的第二个依据。但回忆录总是会有差错,怎么样才能找到文献或报刊的根据?为此,征询了许多同志的意见,也到处寻求帮助,没有能够找到。
四、八路军军政学院及其旧址
对八路军军政学院旧址历史也作些研究,或许二者被弄错了,看能否找到根据。八路军军政学院,最早是1940年5月21日《新中华报》报道,题为《军政学院即将开学》,该报称:“八路军为造就高级军政干部,将在延创设军政学院,现正积极筹备,建筑院舍,规模宏大,并建有一雄伟之大礼堂,可容四五千人。该院正副院长由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谭政兼任。”1941年1月16日《新中华报》第三版,以题为《八路军军政学院举行开学典礼》作了报道,过程极为详细。但上述两个报道均没有说明该院地址,唯有第二则报道在最后提及一句:“最后,晚会开幕。右侧的门开了,毛泽东同志和朱总司令带着新年的微笑,相继走入礼堂,全场上都站立起来,掌声与欢呼声交织着。”
1972年11月23日,当年军政学院政治部杨一明主任回延安时有个回忆,说:1940年4月来到延安上军政学院的,院址在民族学院后边、八路军大礼堂两边。第一课打窑洞、修建大礼堂,6月间就盖成,该礼堂可坐四五千人。这个回忆应该是准确的,因本人参加建院。1942年4月8日《解放日报》第2版,以题为《军政学院结束》之报道。该报称:4日上午,军政学院举行了第一队学员毕业典礼。又说第一队学员毕业后,已遵照八路军总政治部意见将第二队(文化队)归并于军事学院,第三队(经理队)划归后勤部领导。该院本身将于4月中旬全部结束,并由肖向荣、胡耀邦等5人成立一结束委员会,以便办理结束手续。
通过以上梳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八路军军政学院是1942年4月结束的,从此之后再未见哪个单位入驻。那么,中央党校四部是1943年5月组成的,四部入住八路军军政学院空闲旧址是顺理成章的。军事学院于1943年5月去绥德后而结束,与中央党校四部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怎么能说党校四部住址就是原军事学院的旧址?但话又说回来,我这些看法仍然停留在推理层面,而且均是回忆录作依据,总不能令人信服。为此,今年我再次求助有关同志帮忙查询,凑巧的是薛永毅博士帮了大忙。不到一周,永毅博士为我转来非常有价值的三条报道:
1.关于八路军军事学院成立的报道。1942年1月6日《解放日报》称:
“元旦佳日,军事学院举行成立典礼,数百个优秀的健儿,集合在一座庄严的会场上,政治部主任黄志勇致开会词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正院长朱总司令,总政治部谭副主任,副院长叶总参谋长都给了很多实际的指示,最后有教员及学生代表答词,至十二时始呼口号散会。”
这则报道并没有说开学典礼在文化沟,不知此前那些说法来自何处。
2.军事学院地址有根据。1942年2月14日《解放日报》,以题为《八路军总卫生部举行医术甄别考试》之下,又讯:
“延安市附近各军事机关之卫生科将集中人力物力,在南门外(以兵站卫生所为中心)及东门外(以军事学院卫生所为中心)成立两个门诊分所,以提高医疗效率,而利军民健康。”
这不明确地告诉我们,东门外军事学院就在黑龙沟那里,怎么能到文化沟去?
3.军事学院在东关。1942年3月4日《解放日报》,以题为《(讽刺画展)续在各地展出》称:
“此次(讽刺画展)颇得各界欢迎,兹悉最近将继续在各处展览,美协排定日期如次:3月4日在东关军事学院。5、6两日在中央党校,7、8两日在学疗,10、11两日在二局。13、14两日在三局,16、17两日在枣园敌工委。并闻绥德各界亦来函邀请前往展览。”
综上所述,这些有根有据的党报所讲的事实令人信服。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原来那些说法是错误的,应该予以纠正,以恢复历史原貌。
注:
[1] 童陆生:《忆在抗大第三分校任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院校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吴殿尧、庹平:《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