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老红军、开国上校米富珍轶事

作者: 杜芳滨

米富珍的祖籍是榆林米家沟,1924年6岁时随家人迁徙到安定县蟠龙区李家崖窑(今宝塔区蟠龙镇姬塔村)。1933年,年仅15岁的他,在安定县经堂兄米秀山介绍参加革命。1936年3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北红15军团73师战士,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4连班长、党支部书记,山西晋南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新四军3师8旅24团连长、副营长,东北民主联军2纵4师12团营长、团参谋长,中南四野39军115师345团副团长、团长,中南军大一分校一大队大队长、第20步兵学校一大队大队长、第六步兵学校队列处处长,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员,21军61师副师长,国防部五院三分院试验站副站长,国防部五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国防部五院四分院基建工程部部长,七机部四院内地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党委书记,四院党委副书记,航天工业部陕西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在革命战争中多次负伤,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1982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按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级离职休养。

投身革命戎马一生

米富珍早年参加革命,戎马生涯几十年。红军时期,随陕北红15军团在甘肃省白银市大拉池地区与红二、四方面军汇合,并掩护红二、四方面军向陕北根据地转移。

抗日战争时期,米富珍在八路军115师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并转战山西。1942年在新四军3师8旅24团任连长。1943年3月30日晚,在江苏阜宁八滩粉碎日军大扫荡的战斗中,米富珍英勇作战,身负重伤,荣立战功。时任24团团长的开国少将谢振华在《攻克八滩,全歼山本中队》一文中回忆道:“敌人分住在三个大院。在我们突然进攻下,优势火力得不到发挥,只好一个劲的打照明弹,暴露我们的战斗队形和攻击动作,与我作拼死抵抗。这增加了我们的伤亡。有十几个战士勇敢地冲上一个院套的房顶,正准备揭开瓦盖往里送手榴弹时,就被敌人的机枪打倒了。二十几个鬼子乘势冲出北面的包围圈,叽哩哇啦的吼叫着,向团指挥所扑来。我一面把手枪里的子弹顶上火,一面喊司号员调一营的二梯队三连投入战斗。三连在连长米富珍的率领下迅速冲杀过去,把二十几个鬼子全消灭了。”[1]

解放战争时期,米富珍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华中、华南的战役。在此期间,他曾在西满泰来县剿匪战斗中负伤。1947年5月带领尖刀连打怀德时再负重伤。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带领一个营插入敌纵深红桥地区,歼灭敌军一个整营。当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中,敌62军151师阵地上打出了白旗。为了搞清敌人的真实意图,时任东北野战军2纵4师12团参谋长的米富珍作为我军代表,身缠手榴弹,手提枪支,只身深入敌人的前线指挥部,见到敌团长,叫他立即下令缴械投降。敌团长说,已接到师长命令,准备与全师一起向人民解放军缴械。米富珍随即到敌师部大楼内,向151师师长陈桓传达我军命令。当他走进敌师部,国民党军官一起向他敬礼。其中一个矮个子军官就是151师少将师长陈桓,此外还有少将副教育长李上达等。米富珍义正词严地责令:“你们现在大势已去,拼命顽抗无济于事,被迫停止反抗怎么能算谈判起义?你们只有立即缴械投降,才是老老实实、争取自赎的正确态度。如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完全欢迎,可以保证你们官兵生命安全,你们可以获得人民的宽大处理。”正是在我军强大攻势和解放军谈判代表米富珍义正词严、威武不屈的震慑下,迫使敌全师投降,为天津解放做出重大贡献。

1949年1月,在天津解放的祝捷大会上,作为战斗英雄的米富珍在收获战斗胜利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他与2纵4师12团的宣传队队员孟飞相遇。孟飞是吉林扶余人,1947年16岁时投笔从戎,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两人因共同的革命信仰而结缘,一见钟情。在军首长的关怀下,他们喜结连理。婚后,他们继续投身军旅,共同迎接新中国的曙光,随后又投身国防科技工业航天系统,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力量。如今,94岁高龄的孟飞老人依然健在,她耳聪目明,乐观豁达,安享晚年。

在广西战役中,米富珍带领一个前卫营,行军6天,打了6个胜仗,在太平圩一带一次歼敌300多人,荣立战功。

1959年在西藏平叛中,米富珍亲赴青海玉树前线指挥战斗,再次荣立战功。

米富珍久经沙场,转战南北,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他的战斗足迹遍及18省市自治区及朝鲜半岛,征战10万余里,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和保卫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米富珍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矢志国防科研事业

1960年12月,米富珍戎装在身,征程未洗,服从国防部命令,走上了国防科研岗位,进入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站副站长。此后一直奋斗在航天工业战线上。1961年9月1日,五院三分院正式成立。1961年10月12日,五院院长刘亚楼、政委刘有光、副院长王秉璋奉国防部长10月4日的命令,任命米富珍为三分院试验站副站长。在试验站期间,米富珍为试车台等试验设施的建设和试验站职工生活福利设施的建设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参与领导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发动机的试验工作。1963年1月8日,米富珍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为我国自行研制东风系列型号导弹、火箭发动机试验,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组建国防部第四研究院的工作中,从选址、基建到型号研制生产,米富珍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为我国固体火箭研究机构的组建、组织基本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都做出了贡献。为了稳定三线的职工队伍,1971年,米富珍与夫人孟飞带着子女从北京迁至三线,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了航天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在067基地发洪水期间,他不顾伤病,亲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指挥,致使伤病复发,对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米富珍在航天系统任职期间,多次变换工作岗位,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和打击,但仍坚持原则,排除干扰,积极努力开展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组织恢复科研生产,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加快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5年8月14日6时17分,米富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10月1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布了《米富珍同志逝世》的消息,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级离休干部米富珍同志,因病于8月14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8岁。

米富珍同志1918年生于陕西省延安县。1933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战士,班长、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大队长、副师长、国防部五院四分院基建工程部部长、七机部四院内地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党委书记,四院党委副书记,航天工业部陕西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离职休养。

米富珍同志在红军时期就随陕北红十五军团在大拉池地区与红二、四方面军汇合,并掩护红二、四方面军向陕北根据地转移。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1942年调新四军三师后在江苏八滩粉碎日军大扫荡的战斗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荣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1961年米富珍同志调国防部五院,从事国防现代化建设工作,恢复科研生产,为加快我国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米富珍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诚党的事业,对共产主义信念坚贞不渝。在战争年代,他不畏牺牲,身先士卒。在和平时期,他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始终保持着陕北老红军的英雄本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恰逢陕北老红军、抗日老战士、中国航天事业创业者米富珍逝世30周年。仰望历史丰碑,追寻先辈足迹,米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注:

[1]《征程曲——我们的战斗回忆录(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31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