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能力诊断性测评的英语学科精准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关媛 蒋来一、研究背景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共同目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进阶情况,设置了各个学习阶段学生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笔者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使用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在话题布局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难以形成完整、连贯的体系。此外,不同学段各校之间的学情分层明显,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运用技术手段准确地判断学生在具体、微观层面的知识和能力现状,并据此实施精准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实施精准教学能够顺畅衔接不同学习阶段(如初中各年级之间、初高中衔接阶段、高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衔接阶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式提升,助力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二、基于语言能力诊断性测评的英语精准教学内涵与优势
1. 精准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大数据分析为精准教学的发展和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步演化生成了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学习行为采集、学情分析、个性化推荐等大数据技术(王亚飞等,2018),通过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精准定制学习目标,预设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同时,该模式基于教学大数据精准分析和呈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与学习结果,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并通过即时反馈帮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行为。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真正实现了高效的个性化教育(叶立军、王思凯,2022)。
2. 基于语言能力诊断的英语精准教学
作为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现状的一种手段,诊断性考试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诊断性考试是指用于确定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强弱项的考试,其所依据的语言能力学习理论较为微观,因此考查点常常是具体的微技能或语言知识(武尊民,2022)。诊断性考试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快速反馈,以使考生直接获益。借助计算机技术,诊断性考试在大规模实施中能够实现快捷信息反馈(Anderson,2003;Cheng et al.,2004;Genesee & Upshur,2001;转引自武尊民,2022)。然而,仅依赖诊断性考试的结果难以获得真实、全面、有用的诊断信息(武尊民,2022),因此教师应将视野拓展到涉及范围更广的诊断性测评中。诊断性测评既可以帮助教师从微观问题入手,精准分析学情基础,科学制定教学决策,逐步优化教学效果,还可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理解、表达意义的能力,最终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好育人效果(蒋京丽,2022)。因此,利用诊断性测评获取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真实基础和起点,是实施精准教学的保障。基于诊断性测评提供的信息,教师能够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持续进步。
3. 语言能力诊断性测评工具的特点
当前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市面上涌现了许多诊断性测评工具,这些工具在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情、优化教学设计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优诊学在线英语诊断学习系统为工具。该系统通过“在线诊断—即时反馈—实施补救—有效提高”的诊学模式,定期诊断和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够依据学情分析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师实施精准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效果。
三、基于诊断性测评的英语精准教学实践
笔者所在地区的中学英语教研室依托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引入优诊学系统,开展基于五所不同层次实验校的英语精准教学实践研究。研究分别聚焦词汇学习和口语表达两个重点,通过诊断性测评分析区域内各学段、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其语言能力的提升点。随后,结合学段学情特点及各校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英语精准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实践、反思调整和再实践。
1. 精准教学的实施流程
英语精准教学主要包括四个关键环节:大数据技术采集诊断、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教师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进入教学准备环节,教师需完成两项核心任务:一是对学习素材进行精准分析,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二是基于学情和素材分析结果,精准设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为教学实施做好充分准备。随后进入教学实施环节,教师需聚焦关键学习活动,并灵活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如发出多样化活动指令,并持续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教师需积极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最后是教学评价环节,教师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2. 精准教学的实施策略
精准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可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显性化微观精准教学。该策略通过具体的主题语境和情境,聚焦学生微观技能的精准提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各单元中针对各种语言技能或学习策略的显性学习板块,开展时长较短的、目的明确的专题学习活动。二是浸润式长链条精准教学。该策略以诊断性测评数据为依据,精准定位学生的能力短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如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内,结合教材的阶段性教学内容,围绕特定主题持续开展精准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学生在准确运用时态方面的能力短板,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融入教材不同单元的各种课型或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持续提升学生准确运用时态进行表达的能力。
四、基于诊断性测评的英语精准教学实践案例
以下呈现区域内三所实验校(包括优质校及普通校两个层次)的教学案例,具体说明基于诊断性测评的英语精准教学实践过程。
1. 显性化微观精准教学案例
本案例指向义教阶段针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精准教学。《义教课标》在语言技能内容要求中,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表达性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指向七到九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包括:在口头表达中使用较为准确的词语和表达法,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七年级);在口头表达中结合主题使用正确的词汇、句式和语法,表意准确、得体(八年级);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用语得当,沟通与交流得体、有效(九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口头表达能力一直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与痛点。鉴于此,两所实验校尝试基于诊断性测评开展英语精准教学,探究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大数据技术采集诊断
在此阶段,实验校A(普通校初中学段)通过优诊学采集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见图2)显示,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欠缺互动能力,词汇语法微技能及口头表达流利度不足。

实验校B(优质校初中学段)对学生也进行了同样的数据采集和诊断。诊断结果(见图3)显示,该校学生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互动能力不足,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情况完全吻合。

(2)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
两所实验校的教师分别选择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和Unit 5实施指向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显性化微观精准教学。教学准备和关键教学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指向表达能力的微观精准教学分层设计

两所实验校的教师均充分挖掘了学习素材,并设计了有助于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实验校A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身份的人在交流中使用的不同口吻。识别并运用这些语言特点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符合普通校学生的学情特点。而实验校B的教学重点为说服对方并达成一致的语言及表达逻辑,这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要求相对较高,更适合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此外,两种教学设计的评价维度均精准指向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的微技能直观表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浸润式长链条教学案例
《高中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广泛地运用已学词汇外,重点是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并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确切表达意义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以下两个案例聚焦如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提升不同水平高中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该案例分别来自实验校A(普通校)和实验校C(优质校)。
(1)大数据技术采集诊断(实验校A)
实验校A包含初中段和高中段,通过分析不同学段的第一次诊断性测评结果,该校教研组发现不同学段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词块运用能力不足。进一步横向对比数据显示,初中教师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使得该阶段学生的词块运用能力相对较好,而这一能力在高一年级学生中明显欠缺;高一与高二数据对比表明,词块的适时复现对提升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进一步强化相关训练。此外,该校高中各年级学生在词形转换方面的表现均不理想,反映出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知识的能力欠缺。
(2)教学准备及教学实施(实验校A)
基于诊断性测评结果,实验校A教研组从五个方面改进词汇教学策略,重点帮助学生提升词块意识,促进学生内化并运用重点主题词块进行理解与表达。
① 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围绕单元主题梳理主题词块及相关的固定搭配等;
②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持续复现单元主题词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新学词块;
③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块的词性及其习惯搭配,强化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④ 补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增加重点词块在相同主题语篇中的复现频率,帮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词块含义并扩充积累;
⑤ 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写作或口语练习,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词块描述事物、行为、过程和特征,说明概念或表达观点等,促进词块的内化与运用。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针对普通校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IOF师生互动教学模型(见图4)实施精准教学,在输入、输出和反馈阶段进行多轮次互动,帮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逐步内化语言。具体互动模型为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