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标准”的构建、特点及影响
作者: 罗之慧 黄海燕 董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应国家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趋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学业命题要求方面提出“整体规划测评结构”“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合理调整并逐步加大听力测试题和口语测试题的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60—61)。在《课标》指导下,江苏、广东、重庆、浙江、山东、北京等省市公布并实施中考英语听说机考的改革方案。自2022年开始,湖北省宜昌、襄阳、黄冈等多个市(州)开始实施中考英语听说机考。尽管英语听说机考已比较成熟,但在应用于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测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当前初中英语听说机考中存在的问题
1. 测试内容、题型陈旧单一
从全国初中英语听说机考的试题来看,多数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对初中生特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等因素考量不足。再则,很多地区的听说机考题仍以听力选择、口语问答等传统且单一的题型为主,听说融合的题型较少。在听说融合的题型中,任务设计欠缺深度与多样性,缺少对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考查学生的综合听说应用能力方面的考量,尤其对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高阶思维能力考查不足。
2. 命题缺乏信度与效度,试题等值不理想
从全国各地听说机考试卷使用的方式来看,大多数地区通常根据考生人数、考试场所、设备条件等因素安排具体试卷套数,以增加听说考试的多样性和公平性。但从各地命制的成套英语听说机考试题看,部分整卷试题未能充分结合初中生思维从具象向抽象、从低阶向高阶过渡的特点,且未能精准区分不同层次听说能力,这导致不同批次试卷难度等值不理想,难以确保大规模测试的公正与公平。
听说机考命题的不合理性可能对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能引发初中英语教育的不公平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新问题,并对教学实践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拟构建科学、系统的测评标准,以精准描述初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听说能力表现水平,帮助命题人员准确识别信息技术支持下英语听说核心能力的有效观测点,从而设计出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面均适切的试题内容与形式。通过这一标准的实施,旨在确保听说测评的科学性、规范性与适宜性,促进区域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优化英语听说教学生态,推动初中英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罗之慧,2023)。
二、基于英语学科能力理论的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标准构建
1. 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其表现指标框架
英语学科能力框架是以学习者学习英语认知过程为基础的,关涉不同层次认知活动和思维品质的一个系统构念(王蔷、胡亚琳,2017)。英语学科能力是学习者在解决英语学科问题时所具备的一种稳定的整体能力,内嵌多项可观察、检测与干预的关键能力要素;英语学科能力表现则是学习者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参与某特定情境话题下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活动时的行为表征(蒋京丽,2019)。
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简称为3×3能力框架(见表1)。一级能力要素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学习理解”指学习者体验和参与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二级能力要素为感知注意、记忆检索和提取概括能力;“应用实践”指学习者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体现为英语使用者依靠并综合运用英语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交际、解决具有一定熟悉度的问题,其二级能力要素包括描述阐释、分析判断和整合运用能力;“迁移创新”指学习者在个体知识、思维、人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对新的情境,整合已有知识和信息,探究解决语言交际中的陌生问题,以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创造新颖性成果的能力,其二级能力要素包括推理论证、创造想象和批判评价能力(王蔷、胡亚琳,2017)。
表1. 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引自王蔷、胡亚琳,2017)

2.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标准的构建和特点
依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框架,结合《课标》课程内容部分对听说能力的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中对听说能力的表述,本课题组借鉴国内外语言能力标准的表述方式,研制了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标准。
本研究依托英语学科能力表现框架,针对不同年级研制了体现整体性、层次性和衔接性的听说能力标准,旨在为阶段性听说评测和教学提供支撑。本标准研制的重点是从质(能做什么)和量(能做到什么程度)将描述语归纳到初中三个不同年级对应的不同能力级别,体现初中三个年级不同层次的听说能力水平表现。笔者提供了课题组研制的七年级听说能力标准(见表2,以下简称“听说标准”)。限于篇幅,八、九年级听说能力标准的具体描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表2. 初中英语七年级听说能力标准

此听说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能做”的描述语表达方式
听说能力表现描述语均采用“能……”的肯定式描述语,避免使用“一些”“一定”等模糊语。每条描述语所描述的能力目标尽可能包含“质”,即能做什么(语言行为),和“量”,即能做到什么程度(标准)。部分描述语还提供了外部语境,如七年级听说能力标准中A3提取概括能力中的表现描述为“能借助提示(如表格、思维导图、图片和影像等)听懂语速缓慢、简短的英文小故事,并简单概括大意和要点”这一描述语中,行为指“听英文小故事”,标准指“简单概括大意和要点”;语境指借助“表格、思维导图、图片、影像等”。这样的描述语可独立、直接作为教学和测试的目标。
(2)适当增加对语言能力描述的定量要求
对语言能力的描述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大多数语言能力标准都采用定性描述。定性描述往往具有概括性;定量描述则是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各方面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将其作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直接依据。本测试标准适当增加了对语言能力描述的定量要求,如对学生所听到语篇的“语速”快慢界定为:正常语速为120—140词/分钟,语速较慢为100—120词/分钟,语速缓慢为80—100词/分钟。除语速外,该标准对三个年级学生口语对话话轮的要求从1—2个逐步过渡到3个及以上。
(3)增加语音的能力要求
《课标》强调,语音和语义密不可分,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语音在听说能力培养中不容忽视,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根据《课标》的语音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中对初中毕业学生语音要求的描述,课题组依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将语音能力要求纳入初中听说标准。七年级涵盖了8条关于语音方面的描述语,主要包括基本语音拼读规则运用和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句子层面的基本朗读技巧;八年级为6条,主要聚焦在句段层面的朗读技巧和听音辨词、听音辨义的能力要求;九年级为4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语音知识,即识别英语中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所表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
(4)呈现差异性和进阶性
拟定的听说能力标准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了研制,体现了差异性和进阶性。每个年级均包含九个能力层次的描述语,三个年级的听说标准共72条描述语。从能力层次分布看,A1—A3的“学习理解”能力层级的描述语共计31条,B1—B3“应用实践”的描述语为28条,C1—C3的“迁移创新”能力层级的描述语为13条。本课题组拟定的听说能力标准对学习理解能力的要求多且能力层级的区分细致,其中对迁移创新部分的涉及高阶思维能力要素的要求相对较少,数量仅为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能力要素描述语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本标准对低阶到高阶思维能力层次要求呈递减态势,这符合初中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分析判断”能力要素为例,七年级B2-1的描述语为“能根据听到的简短对话,判定对话发生的场景和说话者身份”;八年级B2-1的描述语为“能根据说话者的措辞、语气等,分析判断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九年级B2-1的描述语为“能理解和推断日常生活中说话者的意图(如请求、计划、建议、邀请、道歉、拒绝、询问和告知等)”。这三个表述语都聚焦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语用能力,但对于内容难度和理解深度的要求并不相同。七年级要求学生主要获取口语交际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八年级要求深入理解对话中言下之意,即分析对话中的人物关系;九年级则要求学生“听”日常对话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分析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因此,该标准在同一思维能力层次上对听说能力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三、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标准对英语教学和评价的影响
1. 提高阶段性听说测评的科学性,提升听说机考命题的质量
听说标准依托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其表现框架,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9个层级的听说能力典型性表现进行差异性、进阶式描述,增强对阶段性听说评测的指导。命题教师可根据标准精准规划初中三个年级听说能力的考查要求,避免听说试题考查目标错位,如将七年级考查目标与八、九年级混淆等。除此之外,该标准便于命题教师研制指向核心能力要素的多维细目表,优化命题蓝图。表3中呈现了七年级听说机考多维细目表中听后选答试题的命题规划,该题包括6个小题,考查的能力要素包括“记忆检索”“分析判断”和“整合运用”三类,其中记忆检索涉及A2-2、A2-7两个能力层级和相关的4个小题,这些试题的预设难度均为“易”;分析判断和整合运用类试题各1小题,预设难度分别为 “中”和“难”,难度结构较为恰当。由此可见,依据听说标准研制听说机考能进一步规范命题过程,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批次试卷难度不等值的问题,提升试题的效度和信度,提升听说测评的科学性。
表3. 七年级听说机考多维细目表局部

其次,听说标准遵循交际语言学理论,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体现语言交际的交互性,即听说等技能融合。如七年级听说能力标准中“描述阐释”能力要素中B1-1 的描述语为“能借助提示(如图片、音视频、实物和文字等)简单描述事物基本信息”;再如“整合运用”能力要素B3-3描述语“能就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话题(如询问信息,请求帮助等)整合信息,进行2个话轮的简单交流”,这些描述语都体现了基于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全面评估学生听说整合能力和语用能力的考试理念。因此,根据听说标准的要求,命题者可在题型融合和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设计多模态听说任务,融合图像、音频、文本等多种信息载体,构建真实的听说机考情境。例如,呈现包含视觉线索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像信息进行口语描述与推理,开发虚拟场景的听说互动任务,模拟购物、就餐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多轮对话中完成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任务,从而全面考查学生在复杂语境中的听说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