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策略与原则探究
作者: 丁海英
一、引言
情境化试题命制已经成为全球命题改革的大势所趋。据笔者了解,不管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还是美国的国家教育进步评价项目(Th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简称NAEP),加拿大的泛加拿大评估项目(Pan-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PCAP,英国的国家课程评估(Nat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s,简称NCA),澳大利亚的国家评估计划(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NAP)测试中,情境化试题的占比都越来越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尤其强调要通过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解决或者应对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来评价其学业水平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应强化英语课程的育人导向,注重考试命题的素养立意,在真实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因此,积极探究小学英语情境化试题的命题,能够有效提升命题质量和教师的命题水平,同时增强素养导向试题评价的效度。
本文以2023年江苏省四年级小学生英语学业质量监测(以下简称“省学测”)试题为例,探究情境化试题命制的策略与原则,为情境化试题命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帮助一线英语教师了解情境化试题命题趋势,不断提升他们进行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实践水平。
二、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内涵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因此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莫雷,2007)。20世纪90年代末,涉及情境认知、情境学习和情境化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情境理论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强调真实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内容要和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保持一致。布卢姆目标分类学提到,情境的认知过程出现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情境在学习和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安德森等,2009)。情境化理论为情境化试题命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既然知识是有情境的,人的学习不能脱离情境,有意义的学习处在它所发生的情境中,那么,评价也应是有情境的,也应该在情境中进行(陈亚红,2024)。《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情境”是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试要求的考查载体,强调要基于真实情境、问题情境等进行情境化试题命制(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
情境化试题命制以“情境”为锚点,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情境与学业评价深度结合,具有思维考查向度多元化的独特优势。同时,情境化试题命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对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累加或机械的训练,而是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倾向于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沈晓敏,2023)。
基于上述研究,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以真实且有意义的英语语言实践情境为载体,旨在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及迁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评价。通过设置情境化任务,试题避免了传统解题中死记硬背和套路化的弊端,更加注重学生在学科和跨学科背景下建立思维模型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能力。情境化试题命制不仅是对命题理念的革新,更是推动英语测评与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重要途径。它有效地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与评价全过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情境化试题命制“四多”策略
省学测以素养立意为核心育人导向,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主题,从现实生活、文化体验、社会热点、跨学科学习、劳动科技及心理健康等多个角度精选素材,进行情境化试题命制。试题设计一方面深化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展现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省学测命题中,通过情境化试题的“四多”策略探究,积极地促进了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然而试题在情境的真实性、多样性、主题的适切性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本文重点聚焦试题中情境化命题策略的分析,旨在提升小学英语情境化命题水平,提升一线教师命题实践能力。
1. 再现多类主题情境,综合考查语言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言能力是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英语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情境是语言能力的载体,语言能力在情境中得以发展,情境化试题命制强调将知识还原于真实的运用情境中,建构一个以知识为基础,包含知识所发生的情境以及如何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系统(王宇、汪琼,2018)。语言能力与情境密切相关,情境化试题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上,更需要在多类主题情境中活学活用落实。
通过再现多类主题情境,试题设计可围绕某一主题或以试题单元为背景,涵盖从课内到课外、从区域到全球、从科技到人文、从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广泛内容。通过设置简单或复杂、熟悉或陌生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多类型主题情境也有助于精准评估学生活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及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因此,设计多类型的主题情境试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案例1 ] 根据短文内容,看图填写单词。

[案例分析]
该题依据《新课标》中语言能力学段目标中一级“感知与积累”的表现描述,即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语言简单的小故事,理解基本信息;能正确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本题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设置了家庭与家庭生活、同伴交往等多类生活化语篇情境,考查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语言能力,尤其是“They are my brothers. The tall one is Tom. The 61 one is Jim. The balloons on the wall are for my birthday 62 .” 考查的知识点short、party与语篇情境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学生完成答题不仅需要读图、读文,还要关联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词义,才能够填写出形式正确的单词,精准考查了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考查语言知识点凸显了试题命制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体现了情境中考查知识点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2. 融入多元文化情境,深度涵养文化内涵
《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情境化试题中显性或隐性地融入多元文化元素至关重要。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还为培养文化内涵提供了有效路径,从而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内容,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了解、比较和鉴赏文化的异同中发展核心素养(郑慧娜,2021)。另外,鉴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力和接受方式不同,命题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点,选择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命题素材,从不同文化视角创设多元文化情境和问题,帮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获取中外文化的信息,感知文化的丰富性。这种命题方式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
[案例2 ] 听录音,选择正确图片。

[案例分析]
该题依据《新课标》中文化意识学段目标中一级“比较与判断”的表现描述,即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片、配图故事、歌曲、韵文等获取简单的中外文化信息,观察、辨识中外典型文化标志物、饮食及重大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本题选择了跨文化的素材资源,引导学生在听懂录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对图片中的“Chinese food(如面条)”和“Western food(如汉堡,牛排)”中西方不同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让学生初步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提升学生对文化元素的敏感度和亲切感。
[案例 3 ] 阅读诗歌,完成选择和填空。

[案例分析]
该题依据《新课标》中文化意识学段目标中一级“感悟与内化”的表现描述,即要求学生能感知英语歌曲、韵文的音韵节奏;能识别图片、短文中体现的中外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具体现象与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本题是诗歌类语篇,为学生创设了诗歌情境。活泼的诗歌形式体现了文化的元素,新颖的试题任务包含了读选、读写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于季节、天气、活动和感受类词汇的把握程度,还重点考查了学生能否深度理解诗歌内容,能否准确概括、归纳、提炼诗歌主题意义的能力水平,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念。此类试题让学生在趣味化的诗歌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
3.设计多阶问题情境,显性评测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思维层次,为命题者提供来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命题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命题目标设计试题和评估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基础上命题者可借助文字和非文字资源设计多阶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迁移创新,经历并主动呈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不同层次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结果。同时,命题者还应在问题情境中延长任务链,精准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动态和思维习惯。
[案例4 ] 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