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球囊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 曾佑发
摘要: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在冠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治疗的50例冠脉原发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切割球囊联合DCB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比较两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两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原发病变PCI术中使用切割球囊联合DCB治疗可减少晚期管腔丢失,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冠脉原发病变;切割球囊;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晚期管腔丢失
冠脉原发病变是指除了支架内、桥血管病变的冠脉自身血管病变,包括原位大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等[1]。目前,冠脉原发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伴随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PCI已从单纯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发展至药物洗脱支架(DES)。虽然DES支架内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但再狭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还面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出血及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2]。药物涂层球囊(DCB)是在无植入物的情况下,通过DCB表面载有抗细胞增殖药物达到抗增生作用,降低再狭窄发生率[3]。为减少冠脉弹性回缩及血流限制性夹层的发生,DCB使用前进行病变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切割球囊是常用的预处理球囊,其表面均匀分布三组微型刀片,在持续低压扩张过程中可安全有效切割血管内膜,避免血管内膜不规则撕裂[4]。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割球囊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在冠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治疗的50例冠脉原发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59.78±7.45)岁;体重指数(BMI)18~27 kg/m2,平均BMI(22.91±1.10)kg/m2;血管单支病变7例,双支病变12例,三支病变6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7例;饮酒史8例,吸烟史12例;稳定型心绞痛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例。
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9.86±7.52)岁;BMI 18~28 kg/m2,平均BMI(23.03±1.08)kg/m2;血管单支病变5例,双支病变14例,三支病变6例;合并高血压15例,合并糖尿病9例;饮酒史5例,吸烟史9例;疾病类型为稳定型心绞痛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NSTEMI 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岁;均为冠脉原位性病变;满足PCI指征;依从性较高,可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及随访。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近1周内新发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出血性疾病;存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禁忌证;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对支架植入不耐受或对紫杉醇类药物、造影剂过敏;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或精神疾病。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进行常规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 d。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选取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管,采用肝素抗凝,行冠脉造影检查(左右两侧),右冠状动脉造影应保证投照体位≥2个,头位CRS 30,左前斜位LAO 45;左侧冠状动脉造影应保证投照体位≥4个,头位CRS 30,脾位LAO 45+CAU 30,肝位RAO 20+CAU 20、右肩位RAO 30+CRA 20。
1.2.1 观察组给予切割球囊联合DCB治疗
球囊与血管直径比0.8~1:1,在导丝引导下将球囊送达病变部位,加压充气8~10 atm/次,充分预处理后,将合适大小的DCB植入靶病变部位,以8~10 atm持续扩张30~60 s。5 min后进行造影检查,若靶病变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无限流性夹层产生,结束手术。
1.2.2 对照组给予DES治疗
采用小型号预扩张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靶病变,若扩张不满意则改用非顺应性球囊或切割球囊预扩张,将适宜的支架植入,DES与血管直径比值1.1~1.2,在靶病变处释放后进一步扩张使支架充分贴合管壁,支架膨胀良好后,结束手术。
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至少维持治疗12个月,观察组至少维持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经冠脉造影检查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依据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计算,数据由2名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生进行测量记录,取3次数据平均值。(2)比较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及镜下血尿等。(3)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如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率及晚期管腔
丢失比较
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两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发生率3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00%,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目前冠脉原发病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PCI治疗,其中PCI是主要方法[5]。既往介入治疗术中往往采用单纯球囊扩张与裸金属支架植入,但术后再狭窄与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较高。DES的金属支架支撑物表面含有抗增殖药物,可向管壁输送抗增殖药物,维持冠脉形状,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6]。随着DES植入数量的增加,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等问题不断突出,且DES植入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长,会增加出血风险,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7]。
DCB属于一种非支架治疗技术,在球囊扩张的同时,球囊表面携带的抗内膜增生药物可释放并转移到血管壁内,抑制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及血栓发生风险[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两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冠脉原发病变PCI术中使用切割球囊联合DCB治疗可减少晚期管腔丢失,降低出血事件及MACE发生率。分析原因,DCB无金属异物及聚合物基质,可减轻异物对血管的刺激,减轻炎性反应,对冠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弹性舒缩功能无损害[9]。此外,DCB临床应用简单且有效,其表面覆盖的抗增殖药物吸附性及脂溶性均较高,与DES释放药物相比更为均匀,抗增殖能力更强,可获得更好的抗血管内膜增殖效果;同时,DCB治疗后所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较短,可降低出血风险。切割球囊表面装有锋利刀片,扩张过程中可切开血管壁浅表钙化环及纤维斑块,减少血管弹性回缩。预扩张充分是DCB治疗成功应用的关键,通过切割球囊可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血管损伤,且不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失控性破坏,使DCB更能充分扩张,利于抗增殖药物吸收[10]。由于切割球囊轮廓及附着的3个叶片较大,且高压下切割球囊耐受度小,术中需注意操作安全,控制压力,避免过大的压力造成球囊破裂。
综上所述,冠脉原发病变使用切割球囊联合DCB治疗可减少晚期管腔丢失,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范学秀,李翠翠,穆莉芳,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对冠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的预测价值[J].临床急诊杂志,2022,23(5):310-315.
[2]邱翠婷,朱艳霞,晋辉,等.超声引导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2):158-160.
[3]周天,马畅,张豪,等.药物涂层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对冠心病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1):4-7.
[4]申巧丽,赵殿儒,戈美琴,等.非顺应性球囊、棘突球囊和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2):2286-2290.
[5]赵童童,李涛,尚进伟,等.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评估支架内再狭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2,19(1):77-81.
[6]谢飞,张冠龙,刘云霏.老年冠心病患者行择期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5(9):923-926.
[7]吐送江·吾斯曼,马热亚·吾布力,尼加提江·米孜,等.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安全性和短期预后的比较[J].中国医药,2022,17(12):1766-1771.
[8]唐殿龙,范春雨,李哲.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2):2210-2212.
[9]周世龙,王喜甲,白雪洋,等.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33):13-17.
[10]宗雪梅,孙鸿彬,李兵强.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11):138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