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的效果观察

作者: 邹芹

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的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减轻水肿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中医证候积分、H-B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及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FDIS评分、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面瘫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且治疗费用低。

关键词:面瘫;普通针刺;药棒穴位按摩;H-B面神经功能评分;满意度

面瘫为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面神经麻痹,指面神经损伤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的一种疾病。患者表现为面部活动能力消失、面部表情完全丧失、口角歪斜等症状[1~2]。面瘫包括两类,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虽有一定成效,但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治疗周期较长。中医认为,面瘫属“口僻”范畴,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可平衡阴阳,促进机体恢复,有效缓解病症[3~4]。本研究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39.55±6.28)岁。试验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39.70±6.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面瘫[3];无治疗禁忌证;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性障碍;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足;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减轻水肿等基础治疗。

1.2.1 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

选取患侧百会、合谷、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四白、迎香、印堂、承浆、水沟、地仓、巨髎、颧髎、大迎等穴,以35号针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治疗30 min,1周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治疗1~2个疗程。

1.2.2 试验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

针刺治疗同对照组。药棒穴位按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手掌大小的药棒,先用温水或洁面产品清洁面部,擦干。取印堂、承浆、颊车、下关、翳风、完骨、风池等穴,拿着药棒顺着穴位进行轻柔按摩,适当增加力度,但要合理控制,揉捏速度宜缓慢,通常情况下穴位按压30 min。按摩完成后,可用药棒尖端按压穴位,每个穴位5~10次。按摩、按压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面部活动,如张嘴,皱眉等,使面部肌肉保持松弛。整个过程中要询问患者感受,适当调整力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有明显好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正常,为显效;症状较前好转,可进行幅度较小的面部动作,为有效;症状严重,肌肉僵硬,无法进行面部肌肉运动,为无效[7]。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3)比较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H-B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8]。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FDIS评分、FDI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H-B评分、FDIS评分、FDI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面瘫由神经损伤或压迫所致,好发年龄为40岁左右,女性患者多见,周围性面瘫多于中枢性面瘫。引发面瘫的原因较多,如果是周围性神经炎,寒冷刺激下会出现明显的面部水肿,对面部神经造成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5~6]。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面部肌肉麻痹,治疗上必须以调理经络、祛邪扶正为主[7~8]。

面瘫患者面部肌肉可出现明显性萎缩,面部表情不受控制、不协调,严重时可出现面部肌肉疼痛[9]。穴位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证面部肌肉供血、供氧充足,从而促进肌肉功能逐步恢复[10~12]。本研究中,针刺治疗选取百会、合谷、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四白、迎香、印堂、承浆、水沟、地仓、巨髎、颧髎、大迎等穴,通过针刺刺激经络传导,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神经水肿,还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释放,加速面神经轴突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抑制促炎因子释放,减轻面神经管内炎性反应。药棒按摩可发挥物理与药物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按压、滚动等手法,直接刺激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另一方面,药棒通常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效。按摩的热效应可扩张血管,增强药物渗透性,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针刺与药棒按摩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机制,多靶点干预,实现抗炎、促循环、修复神经协同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FDIS评分、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普通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面瘫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且治疗费用低。

参考文献

[1]贾光辉,娄渊和,张丙强,等.毫针穴位针刺联合面瘫散口服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23,63(5):78-80.

[2]何芳,王向荣,孙晶,等.火龙罐综合灸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23,38(8):40-43.

[3]陈芸梅,刘艳,黄秋雨,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3,41(6):613-621.

[4]杨淑宏,吴玉敏,张晨迪,等.电针联合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外袭证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23,45(5):831-834,838.

[5]张顶慰,林守权,吴大山.“益气扶正”针刺配合火龙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2):2199-2202.

[6]孙金凤,赵亚伟,沈建新,等.针灸及相关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研究概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7):1019-1022.

[7]李曼曼,史少博,宁子铭.针灸配合放血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TFGS和瞬目反射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3,29(11):18-20.

[8]赵珊,邹德辉,冯开新,等.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医外治杂志,2023,32(4):100-103.

[9]时延彬.分析中医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16):30-34.

[10]汤小芬,陆学成,李劲.不同频率疏密波电针配合艾灸治疗面瘫恢复期的效果及对面神经肌电图与镫骨肌反射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1):104-107.

[11]李洁,徐渊,臧云飞,等.毫针浅刺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3):464-467.

[12]吴萌,李婷,田君健,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法在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8):90-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