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分析
作者: 闫红治
摘要: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SV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可有效促进患者症状缓解,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心律失常;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中医证候;心功能;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是主要由心脏起搏或传导功能异常所致,患者存在心动过速、过慢或不规则等异常表现,可能引起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1~2]。心律失常的发展可导致患者心功能受损,对其日常活动、睡眠状况、情绪状态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3]。因此,尽早予以心律失常患者科学诊治,抑制病情持续进展,缓解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西医治疗本病以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为主,但长期用药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存在创伤性与风险性。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其独到之处,在发挥良好作用的同时,减少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4]。补阳还五汤为中医经典名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对气虚血瘀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5]。本研究旨在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6];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瘀证;首次发病;由慢性心力衰竭所致;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字。排除标准:治疗依从性低;合并脑血管疾病;处于急性感染期;肝肾功能异常;对研究用药过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初始剂量为100 mg/次,3次/d,用药1周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剂量,最高不超过900 mg/d,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维持在300~600 mg/d,分2~4次服用;口服盐酸胺碘酮片,心率>100次/min,0.2 g/次,3次/d;心率80~100次/min,0.2 g/次,2次/d;心率<80次/min,0.2 g/次,1次/d。治疗1个月。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
方剂组成:黄芪、当归各20 g,桃仁、川芎各15 g,赤芍10 g,红花、地龙各6 g,每日1剂,加水煎煮,取汁200 mL,早晚分服,疗程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根据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为0~3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7]。(2)比较两组疗效:治疗1个月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5%,为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5%~94%,为显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5%~75%,为有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5%,为无效[8]。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3)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每搏输出量(SV)。
(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口干、视物模糊、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中医将心律失常归属于“心悸、胸痹、怔忡”等范畴,气滞血瘀是引发本病的主要病机[9]。《伤寒明理论·悸》曰“阳气虚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气虚,则血液运行无力,血行迟缓,则容易阻滞心脉,进而导致血液瘀阻[10]。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质虚弱、外邪侵袭、药食不当等多种原因有关,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机体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失所养,继而引发相关症状[11]。因此,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心律失常主要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滋阴复脉为主。
补阳还五汤最早出自《医林改错》,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补阳还五汤治疗心律失常可发挥显著疗效,促使患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疲乏无力等症状尽快缓解。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能够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益卫固表,当归能够补血养血、活血化瘀,桃仁能够活血祛瘀、疏肝理气,川芎能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赤芍能够散瘀止痛,红花能够活血通经,地龙能够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促进瘀阻经络恢复畅通,益气养血,逐渐恢复心脏供血供氧平衡,解决气滞血瘀问题[14~15]。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LVEF、SV均高于对照组(P<0.05)。补阳还五汤可减轻心肌受损程度,增强心肌细胞抗缺氧、抗损伤能力,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管扩张,抑制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促使心律尽快恢复正常,避免病情持续加重,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阳还五汤副作用较少,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明显损害,用药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可有效促进患者症状缓解,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武蓓蓓,魏孟玲.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心律失常气虚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4):4393-4395.
[2]熊子雯,张思奇,郑子雯.方祝元分期辨治快速型心律失常之经验[J].江苏中医药,2023,55(9):12-15.
[3]陈建强,陈智龙,刘欣,等.益气养心汤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气虚血瘀型)左心室功能、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自主神经失衡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2):66-70.
[4]曹珣,荣婉琦,周亚滨,等.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3,51(11):110-115.
[5]单玉栋,赵艳萌,靳晓飞,等.补阳还五汤通过PI3 K/AKT通路调控自噬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39(2):386-391.
[6]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74-491.
[7]张茜,毛艳.大补元煎加味联合针刺治疗对心肾气虚型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4):433-437.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9]徐亚,刘岩.中医经方防治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3):25-28.
[10]王慧,曹月娟,赵振营.养心氏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7):3188-3192.
[11]毛天诗,林谦,李冬.林谦教授基于气血理论治疗心房颤动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2):2107-2109.
[12]张洁,高伟,刘淑敏,等.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饮停证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1,43(7):638-642.
[13]桂平,程小凤.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0):1798-1801.
[14]赵钟辉,郭蓉娟,冉超,等.基于代谢组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效应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8):1390-1401.
[15]李倩宇,卢健棋,温志浩,等.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3,44(7):82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