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 庄秀霞 李文君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61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健康宣教模式分为常规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实景体验开展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结果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6 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WD长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耐力,并改善其认知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期;实景体验;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康复效果对于其功能恢复十分重要,也和生存质量有直接关系[1]。出院后,患者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康复期,对家属或主要照护者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备疾病基础知识和康复期知识,还需合理调整自身情绪,以免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和进程[2]。健康宣教能够提升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从而协助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促进患者康复。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在真实环境中体验特定情境,对宣教及康复效果具有促进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61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健康宣教模式分为常规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71±13.52)岁;出血性脑卒中9例,缺血性脑卒中2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62±13.17)岁;出血性脑卒中10例,缺血性脑卒中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经明确诊断;按照医嘱定时完成康复干预,且生命体征平稳;均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硬膜下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颅脑疾病;既往脑血栓病史;伴随神经肌肉病变;合并恶性肿瘤、认知障碍、呼吸衰竭或血管性痴呆;存在严重视听或认知障碍;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
1.2 方法
1.2.1 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
主要内容为集中宣教、发放手册、心理咨询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指导。宣教内容为脑卒中药物治疗方案、注意事项、预防、筛查、饮食、运动禁忌等,每月2次。训练指导内容包括语言康复、吞咽功能、感觉训练等,主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解答疑问,并在宣教时间为患者提供指导和康复评估。持续干预6个月。
1.2.2 观察组给予实景体验开展健康宣教
(1)建立实景体验健康宣教家庭医生团队:至少包括1名主治医师、1名公卫人员、1名乡医、1名护士。全部成员均需学习脑卒中相关知识、康复训练措施及实景体验相关理念,通过考核后方可入组。
(2)主要体验:眼部症状体验,协助患者佩戴体验眼镜,感受视物模糊、部分视野缺损等症状;单侧肢体无力体验,将沙袋固定于患者单侧手腕、脚踝位置,然后嘱其直线行走12 m,感受肢体乏力的感觉;感觉症状体验,患者佩戴统一提供的同材质白手套,打开实验瓶取出试纸,体验感觉缺失;然后,穿鞋在海绵垫上行走,体验步行时的无力感。
(3)健康宣教:宣教内容与常规组相同,但患者需额外穿戴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并在体验完毕后分享感受,医务人员随后讲解不同体验情况的意义及相关健康知识,其余训练与常规组相同。干预频率为每月2~4次,持续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估,总分为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6MWD)[5]。(3)比较两组认知功能[6]: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总分为30分,评分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6 MWD比较
干预前两组6 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WD长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突发性肢体无力、沉重或麻木,并伴随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该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健康卫生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脑卒中患者接受了积极有效的救治,后期也容易遗留后遗症,预后生存质量较差[7],甚至导致患者及家属焦虑,降低康复依从性。部分患者及家属不了解疾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容易在康复阶段产生烦躁、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影响康复进程[8]。健康宣教旨在帮助脑卒中康复阶段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提升认知,养成健康且良好的行为,进而提高康复锻炼积极性,改善预后。
传统健康宣教通过纸质手册、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知识掌握度,促进健康行为养成。但由于宣教形式有限,若患者不能主动接受宣教,则收效甚微。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模式需在各种体验仪器辅助下,让患者亲身感受身体不同并发症的变化及表现,强调患者的体验与感受,将患者置于真实情境后再进行健康宣教,有助于患者理解并加深记忆,强化健康意识;同时,为患者讲解体验到的并发症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发生原因,促使患者在生活中尽可能避免不良因素,积极做好自我监测,并在出现不良症状时及时就医[9~10]。本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脑卒中患者约95%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经调查发现,患者及主要照护者普遍缺乏疾病认知,且对康复期望较高,但对短期康复效果不满意,逐渐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故开展健康宣教显得十分必要。
改良BI指数是专用于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工具,能够反映脑卒中患者残疾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6 MWD属于一种亚极量运动试验,能够有效反映患者心肺耐力,且安全、无创。MMSE评分则是一种广泛用于心理、神经等领域的智力和认知评估工具,能够为临床认知评估提供准确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WD长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改良BI指数和MMSE评分,改善患者运动耐力。通过实景体验,患者对疾病并发症表现认识更清晰,可结合医务人员的宣教内容掌握更多健康知识,从而积极配合进行康复锻炼,做好自我管理,将脑卒中危害降至最低[11]。
综上所述,基于实景体验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耐力,并改善其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杜晓霞,李芳,等.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3,15(7):36-40.
[2]何思怡.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中应用效果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增刊1):187.
[3]张钦缔,张晓梅,吴亚男,等.实景体验健康教育在住院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2,36(2):322-325.
[4]宋小丽.健康宣教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增刊1):473.
[5]宋洪彬,刘德燕. 老年脑卒中并高血压患者开展FIC与智慧健康宣教平台的作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7):63-65,75.
[6]崔芳英.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健康宣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686-3690.
[7]陈云峰,张晓红,窦晓语,等.社区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老年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上海医药,2024,45(14):53-57.
[8]冉晓丽.基于TTM的健康宣教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2,30(7):187-190.
[9]张钦缔,张晓梅,吴亚男,等.基于实景体验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22,36(11):2038-2041.
[10]周亚.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康复,2023(5):83-84,87.
[11]鲍丽丽,王艺,郭华.实景体验下护理健康宣教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5):282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