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梅立鹤 袁莉妮 裴超

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理筋手法治疗,研究组给予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胫神经H反射情况、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压痛、疼痛、跛行、下肢放射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胫神经H反射,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关键词:甘草附子汤;理筋手法;梨状肌综合征;髋关节功能;疼痛程度

梨状肌是一组位于髋关节外旋肌群处的肌肉,周围血管、神经丰富,下缘处有坐骨神经穿出至大腿后并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1]。梨状肌综合征指患者梨状肌损伤,周围组织出现充血、水肿、痉挛,导致坐骨神经受到卡压,进而引发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一系列综合征,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2~3]。对于梨状肌综合征,临床常采用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镇痛药,可短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预后效果较差,停药易复发;手法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单独应用仍无法达到最佳疗效[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9.89±5.12)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5±1.36)年;体重49~73 kg,平均体重(55.11±2.36)kg。研究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50.62±4.97)岁;

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2±2.39)年;体重51~76 kg,平均体重(56.09±2.48)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20~65岁;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同意入组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伴有股骨头病变;伴有免疫系统疾病;伴有腰椎管狭窄;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理筋手法治疗

协助患者俯卧,手法按摩压痛点、梨状肌投影处,拇指指腹均匀持续揉动,大鱼际回旋按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控制力度,于大肠俞、膀胱俞、环跳、委中、昆仑穴处重压,30 min/次,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2个月。

1.2.2 研究组给予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

甘草附子汤组方:桂枝30 g,甘草、白术20 g,附子15 g;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若湿重者,加薏苡仁、木瓜;若下肢疼痛活动受限者,加伸筋草、透骨草;若病久入络者,加全蝎、蜈蚣。加水煎煮,取200 mL汤剂,100 mL/次,2次/d,持续治疗2个月。理筋手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评估压痛、疼痛、跛行和下肢放射痛4项积分,每项0~6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胫神经H反射情况:患者俯卧,患侧下肢内收,膝关节屈曲90°,经诱发电位仪检测H反射潜伏期、波幅。(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消失、梨状肌牵拉试验阴性,为显效;患者症状减轻,梨状肌牵拉试验阳性,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4)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HHS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VAS总分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压痛、疼痛、跛行、下肢放射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胫神经H反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髋关节功能、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2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梨状肌综合征主要由臀外侧出血、黏连、扭伤、瘢痕、骨折、注射药物等因素导致的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引起,发病后患者常表现为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进而引起跛行、行走困难、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无法行走,休息片刻后才能缓解,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5~6]。梨状肌综合征常伴随臀肌、小腿肌肉萎缩,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神经慢性损伤,较难治愈,因而一旦发生应积极接受治疗。

中医学认为,梨状肌综合征属“筋伤、痹证”范畴,与风寒湿三邪侵袭导致的阳气损伤、经脉阻滞、肢体沉重、经络痹阻不通、骨膜筋髓津液耗损有关,治疗时常采用祛邪通络、扶助阳气之法[7~8]。患者坐骨神经分布区肌电图H反射延长,下肢屈曲、内收、内旋时H反射延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压痛、疼痛、跛行、下肢放射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髋关节功能及胫神经H反射情况,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究其原因,通过理筋手法按摩梨状肌以及相关穴位,可使梨状肌得到放松,促进局部血液流通,进而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梨状肌卡压坐骨神经情况,减轻患者疼痛、压痛、跛行等症状,改善患者髋功能。甘草附子汤由桂枝、甘草、白术、附子等中药组成,其中桂枝具有助阳化气、温通经脉之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甘草具有补气益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之功效,加水熬制为汤剂,可发挥助阳化气、祛邪通络之功效,使患者阳气回复,寒湿得除,进而改善临床症状。同时,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可发挥补气升阳、生津养血之功效;湿重者加薏苡仁、木瓜,可发挥利水渗湿、祛除湿气之功效;下肢疼痛活动受限者加伸筋草、透骨草,可发挥舒筋活络、散瘀消肿之功效;病久入络者加全蝎、蜈蚣,可发挥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辅以理筋手法经络疏通,协同增效。

综上所述,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胫神经H反射,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参考文献

[1]贺煜竣,范郁山,苗芙蕊,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选穴规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7):15-21.

[2]萧昊民,邓聪.调衡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野木瓜注射液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4):749-754.

[3]李迩,赵翠玲,李沁怀,等.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2,37(5):34-37.

[4]刘筠,李金磊,周星,等.甘草附子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013(18):144-145.

[5]董桂芳,杨倩玫,伍晓鸣,等.肌骨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对针刺阿是穴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的评估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4):731-736.

[6]蒋益民,郭庆之,李雯.高场强磁共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3):555-559.

[7]王华,王正.浮针联合活血通络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2):177-179.

[8]万涛,冷海昌.神农活血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寒凝血瘀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2):189-1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