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康复护理指导在结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作者: 刘颖茹
摘要:目的 探讨身心康复护理指导在结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医院接受结肠癌化疗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研究组给予身心康复护理指导,比较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修订版Piper疲乏量表中文版(RPFS-CV)]、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RPFS-CV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身心康复护理指导可有效减轻结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总满意度。
关键词:结肠癌;身心康复护理;化疗;癌因性疲乏;满意度
结肠癌为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化疗通常被应用于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预防肿瘤复发及转移,但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癌因性疲乏(CRF)等[1]。癌因性疲乏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主观性疲劳感,且无法通过休息缓解。身心康复护理指导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效果[2~3]。本研究旨在探讨身心康复护理指导在结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医院接受结肠癌化疗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6.24±1.59)岁;肿瘤分期为Ⅰ期8例,Ⅱ期25例,Ⅲ期21例。研究组男35例,女19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36±1.64)岁;肿瘤分期为Ⅰ期9例,Ⅱ期26例,Ⅲ期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解释结肠癌病情、化疗方案及可能产生的毒副反应,使患者了解化疗的必要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过程。
(2)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积极引导患者参与自我调适和团体心理支持活动。
(3)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配置化疗药物,确保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的准确性,并在给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防止药物过敏反应发生。
(4)对症护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可遵医嘱给予止吐药;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可给予局部护理与口腔清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以缓解疼痛。
1.2.2 研究组给予身心康复护理
(1)心理康复指导:第一,情感支持疗法。护理人员应保持与患者的定期交流,倾听患者的感受和忧虑,给予适当的情感回应,确保患者感受到关怀与理解,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更多地使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并通过眼神接触、点头等肢体语言表示积极倾听,理解患者的处境,有效帮助患者理清思绪,并通过共情和支持性语言缓解情绪。第二,放松训练。从脚趾开始逐步向上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有意识地收紧并放松各组肌肉,释放体内的紧张感,每次肌肉放松时深呼吸,并关注呼吸节奏;指导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缓慢而深沉地吸气,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多次,迅速平复情绪,降低心率。
(2)身体康复指导:第一,渐进性步行锻炼。初始阶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环境舒适、空气流通的环境中(如医院康复区或户外公园)进行步行锻炼,每天步行时间初步设定为15 min,步行速度应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准,不宜过快,心率控制在60~120次/min,每周5 d,持续4周,根据患者适应情况逐步增加步行时间和强度,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在不感到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连续步行30 min。第二,沙盘游戏辅助运动康复。在治疗室内布置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的环境,准备干净、柔软的沙盘材料,指导患者进行沙盘游戏,并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不进行过多的干预,仅在必要时提供指导或帮助。患者在沙盘中自由摆放各种象征性物品或直接触摸沙子,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放松身心。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在沙盘游戏中的表现和情绪变化,引导其释放负性情绪,并在患者完成游戏后与其进行简短的交流,帮助其理清思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时间控制在15~20 min,每周3次。第三,家属陪同居家步行锻炼。出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居家步行计划,确保患者能在家属的陪同下安全、有效地继续锻炼,指导家属如何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确保步行过程中保持在60~120次/min,步行开始前家属应为患者测量心率和血压,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身体状态,步行时间和频率与住院期间基本相同,每天15~30 min,每周5 d,家属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锻炼强度和时长。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采用修订版Piper疲乏量表中文版(RPFS-CV)评估,包括情绪疲乏、行为疲乏、认知疲乏和感觉疲乏,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疲乏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主要观察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十分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癌因性疲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情绪疲乏、行为疲乏、认知疲乏和感觉疲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44%,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7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结肠癌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炎症性肠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4~5]。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及体重下降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及远处转移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6]。化疗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毒副反应。癌因性疲乏是一种由癌症及化疗引起的主观感受强烈、持续时间长的疲劳状态,不同于一般的疲劳,其特点是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完全缓解。癌因性疲乏发生机制复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多重调节紊乱,炎性细胞因子升高,血清皮质醇水平改变,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异常[7~8]。因此,化疗期间必须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身心状态。
身心康复护理通过将心理护理、运动康复、家属支持等多种干预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护理模式[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RPFS-CV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支持和渐进性运动锻炼可在提高结肠癌患者对疲乏认知、减轻负性情绪影响的同时,逐步增强患者体能,有效缓解化疗引起的全身性疲劳;有计划的步行锻炼可恢复患者部分体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释放,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整体生活质量。护理人员的积极互动和家属的持续支持能减轻结肠癌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从而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提高护理总满意度。
综上所述,身心康复护理指导可有效减轻结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俊.快速康复理念在结肠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6):126-128.
[2]史蔓,吴贝贝,袁利娜,等.正念减压疗法对结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9):1289-1290.
[3]何友燕,夏琪,白义凤,等.知识-信念-行为理论干预对结肠癌化疗患者情绪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10):1489-1494.
[4]黎瑶.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对肠癌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3,36(8):155-158.
[5]张丰娟,王艳红,阎芳,等.综合护理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结肠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3):58-60.
[6]边玉琦.运用新媒体实施健康宣教在结肠癌患者院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忠告,2023,17(18):127-129.
[7]蔡海晶,邓海梅,林良学,等.围术期三步护理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营养状态和手术耐受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3,42(33):160-163,172.
[8]卢晶.PERMA模式下护理对策对结肠癌化疗患者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9):2982-2984.
[9]洪文高,李冰,王峰园.正念癌症康复训练联合叙事护理对肠癌化疗患者效果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3,37(5):36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