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路径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分析

作者: 孙贝贝

全路径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分析0

摘要:目的 探讨全路径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路径护理可有效加快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全路径护理;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

心脏瓣膜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特征在于心脏瓣膜异常阻碍血液正常流动,导致心脏功能受损。针对此病,临床上常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旨在迅速恢复心脏功能,然而手术属于高创伤性操作,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应激反应和心理压力。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1]。传统护理方式缺乏针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关注,难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全路径护理根据标准化护理计划制定,为特定疾病患者提供专科护理模式[2]。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路径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和术后恢复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55.63±3.21)岁。

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68±3.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审查批准。

纳入标准:均具备心脏瓣膜置换术指征;麻醉分级为Ⅱ~Ⅲ级;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其他危急重症或恶性肿瘤疾病;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明确心脏瓣膜情况、心功能及心血管健康状况。术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手术准备事项,并解答其疑问;术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测,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情况;定期检查伤口,保持干燥清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体能,逐步引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加强饮食指导,确保营养充足;综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符合出院标准者予以出院指导。随访6个月。

1.2.2 观察组给予全路径护理

(1)建立全路径护理干预小组:成立由心血管外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等医护人员组成的全路径护理干预小组,共同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进一步明确全路径护理干预理念、方法、注意事项等,确认培训达标后才能开展后续护理工作。

(2)入院阶段: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共同执行入院评估及必要的检查流程,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术前,责任护士全面参与手术规划,并与医疗团队探讨术前干预效果。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护理,包括饮食调整、深呼吸练习指导、睡眠改善、手术流程及体位说明。

(3)术后管理: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共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腹式呼吸,促进肺部通气,必要时通过手法刺激胸骨上窝气管,促进咳嗽反射。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24 h后,鼓励其主动表达需求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同时向患者介绍术后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发生。此外,评估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心理状态及应激反应。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进行四肢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下床活动,延长行走时间与频次。

(4)心理疏导与疼痛管理:评估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若存在恐惧、焦虑情绪,及时给予个性化心理疏导;动态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患者疼痛阈值,必要时给予药物止痛。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通过心脏彩超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3]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以及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等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人工瓣膜置换术为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涉及复杂的心脏构造调整与生理机能重建,术中需辅以低温体外循环技术,手术风险较高。术前很多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治疗配合度,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此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后康复至关重要。传统护理较为被动,缺乏主动干预,且侧重于疾病本身,难以实现护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补,从而限制了临床干预的实际成效。

全路径护理强调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随着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在关注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时,重视其心理和情感需求,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手术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而改善预后[4]。全路径护理模式中,护理团队能够系统地与患者进行有序交流,保证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分析力与观察力,使其精确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入院时,通过全面评估了解患者具体病情,针对性进行健康宣教,有效提高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度,避免患者因对手术认知不足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排便训练,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术后康复信心[5]。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护理风险问题,为患者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如加强呼吸道管理、管道护理,有效保证患者术后呼吸通畅,减少肺部感染,缩短术后恢复时间[6]。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指导其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预防肌肉萎缩,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心功能恢复[7~8];心理疏导与疼痛管理,保证良好的机体条件,从而利于术后康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路径护理可有效加快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任俞洁,蔡云霞,杨佳.基于临床护理路径指导下的护理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饮食保健,2021(44):142-143.

[2]田敏,谢静,骆嵩,等.路径化护理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620-1623.

[3]都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1145.

[4]高莹莹.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7):66,69.

[5]张瑜,祁佩聪,李梦蝶.个体化围手术期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2,36(11):922-925.

[6]刘敏,刘静梅,王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围术期的应用[J].四川医学,2021,42(3):309-312.

[7]张曦,张群,蒋雯雯,等.全路径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和术后恢复的效果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6):220-224.

[8]高艳,刘君,李嘉琦,等.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5):855-858,9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