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结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 郑美平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结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联合疼痛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HS)评分]、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分]、康复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rris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联合疼痛管理有助于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依从性,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个性化护理;疼痛管理;术后康复;髋关节评分
外科手术为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普遍伴有基础疾病或者慢性病,使得手术复杂度增加,且手术属侵入性操作,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或者生理应激性反应[1~2]。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术后需长期卧床,且疼痛等不适感可导致患者活动意愿进一步降低,容易诱发术后关节粘连、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不但会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还会加重其生理不适和心理压力。为了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有必要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手段,保证康复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结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6.23±3.15)岁:Evans分型为Ⅱ型29例,Ⅲ型32例。观察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5.98±3.09)岁;
Evans分型为Ⅱ型30例,Ⅲ型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CT等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年龄≥60岁;初次骨折且为单侧骨折。排除标准:合并多发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无法耐受麻醉或者手术;伴视听障碍或者智力低下;伴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既往有股骨头坏死疾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处理;术后为患者提供常规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改善。
1.2.2 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联合疼痛管理模式
(1)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包括基础疾病、骨折类型、营养状况以及情绪状况等,据此制定干预计划。
(2)落实护理计划:通过转发视频、分发图文手册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式、注意事项、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等内容,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采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若伴有营养不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若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需及时了解患者内心想法,为其提供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其安慰与支持,提高治疗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体征稳定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早期指导其进行足趾屈伸、踝关节背等锻炼,术后次日可进行股四头肌长收缩运动,10~15 min/次,术后2~7 d可进行髋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屈伸运动,每次10~15 min,然后借助双拐进行不负重活动,术后8周可逐渐进行负重运动。
(3)加强疼痛管理:每日采用NRS评估患者疼痛度,5分以下者通过转移注意力、与他人交流以及音乐疗法等减轻患者疼痛,5分以上者需遵医嘱适量止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HS)评估关节功能,包括活动度、畸形、疼痛、功能四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关节功能越好。(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NRS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重。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比较两组康复依从性: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完成度较高,为完全依从;基本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基本能够保证完成度,为部分依从;不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为不依从。总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压力性损伤、关节粘连、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关节功能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Harris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康复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依从性为98.36%,高于对照组康复依从性88.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人群多发性骨折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活动障碍等,股骨粗隆部有丰富的血运,骨折愈合率较高,但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关节粘连及其他并发症,从而影响预后[5]。因此,术后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按照既定的护理流程以及护理经验被动执行医嘱,无法及时评估护理风险,难以满足患者个体化及多样性的护理需求,护理效果相对较差[6~7]。
个性化护理注重综合评估患者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及个性化护理需求,保证护理的功效性和针对性[8]。加强疼痛管理能够减轻患者生理痛苦,进而减轻其心理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帮助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疼痛感影响其术后康复积极性[9~10]。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Harris评分各维度评分与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个性化护理联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该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切实需求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提升患者身心舒适度,减轻其疼痛度,使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加快康复进程,进而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1~12]。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联合疼痛管理有助于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依从性,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田备.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6):40-41
[2]石庆坤.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3):121-124.
[3]李莹,陈杰,沙培,等.个性化康复训练结合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2024,10(2):112-114.
[4]薛平平,苏意娟.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护理中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29):175-178.
[5]舒云.基于临床路径的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9):67-69,112.
[6]李嘉妹,许桂凤.FLS模式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0):129-132.
[7]张燕丹,赵爱丽,任慧琳.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术期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4,45(4):974-977.
[8]张永珍,石蕾,刘梦茜.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个性化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4,22(20):3859-3861.
[9]赖志红,王晓红,宋长青.术后疼痛控制联合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4):215-217.
[10]黄靓川.术后精细化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24):79-80.
[11]杨敏娟,钱宏,吴洁石.对手术后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与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2):249-250.
[12]孙丽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