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 范厚艳 王黎
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以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上肢和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任务导向性训练;运动功能
脑梗死是目前神经科发病率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占临床所有急性脑血管病的70%~80%[1]。脑梗死后遗症多、致残率高,原因在于大脑半球梗死及脑干梗死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进而导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且存在其他诸多安全隐患[2]。因此,早期予以患者有效的康复护理意义重大。常规康复护理主要指康复治疗师辅助患者开展被动肢体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训练等康复锻炼,在改善患者肌力、肌张力等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康复周期长,部分患者表现出依从性低、功能恢复缓慢等问题[3]。多学科连续康复护理强调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康复护理服务,包括住院期间与出院后护理,保持护理服务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任务导向性训练是指实现一个目标后,适时提出更高的目标,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提升康复训练效果[4~5]。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中的诊断标准;具备正常听力、表达、理解能力,可配合护理实施;相关资料完善;生命指标稳定,无脑出血风险。排除标准:脑梗死发病前已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合并癫痫或其他影响康复护理干预的疾病;抵触情绪严重,无法配合护理;存在情感障碍或其他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研究期间失访或因疾病死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常规康复宣教,若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原则为先躯干后四肢,训练部位包括肩、肘、下肢、骨盆、足、膝、髋等,早期康复训练需注意良肢位摆放。出院时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包括饮食、运动康复、用药等方面。持续干预2个月。
1.2.2 研究组予以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
(1)成立护理团队:团队主体为神经内科医师、护士,团队辅助成员为1名康复治疗师,1名营养师,1名心理咨询师,后续根据患者伴随的症状、基础疾病进行组员调整。神经内科护士负责制定护理策略并予以落实,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做好团队内各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适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协同医师处理疑难患者,做好会诊联系工作;医师在团队中的职能主要是对患者进行治疗,为护士制定相关护理策略提供指导;康复治疗师负责评估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营养师负责评估患者营养评估,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支持计划并辅助护理人员实施;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干预、正念解压等方式给予心理干预。
(2)任务导向性训练:分析患者具体运动功能,针对异常表现设定功能训练目标并制订相应的任务,规定训练强度、频率及时间,通过任务帮助偏瘫患者适应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运动训练内容包括步行训练(1~10 min逐渐增加步行训练时间)、肌力训练(逐渐增加抗阻力量)、肌张力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时间)、站立训练(1~10 min逐渐增加站立训练时间)、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等。康复进程中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任务难度,待适应训练强度后再增加任务量和任务难度,最大程度地提高训练效果。持续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包括上肢、下肢50项内容,均按0~2分计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高[7]。(2)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8]评估,100分为患者日常生活完全可自理,无需他人辅助或帮助;>60分为日常生活能力尚可,患者仅需要他人部分辅助,依赖性较低;41~60分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大部分丧失,多数日常生活或行为均需他人介入辅助;≤40分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差,仅小部分行为可自主完成;0分为患者自理能力完全丧失,日常生活中的进食、二便等行为完全无法自主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干预前运动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上肢和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发生率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种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坏死,最终完全失去运动能力[9]。常规护理内容较为单一,虽可取得一定的护理效果,但缺少计划性与任务性,患者出院后无法获得持续有效的康复指导,导致大多数患者难以坚持康复训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
随着偏瘫康复治疗经验的积累,针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体系逐渐完善。齐培培等[11]研究指出,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上肢和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团队为依托,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治疗或管理方案,该护理模式完全贯穿于患者恢复阶段,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可发挥护理小组内多个角色功能,为患者提供宣教、康复引导等服务,为后续早期康复提供坚实的基础[12]。本研究中,通过神经内科、康复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咨询等学科联合干预,从诸多方面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任务导向性训练是指在设置功能性任务的前提下,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态度完成相关训练,如步行、肌力、肌张力、站立、关节活动等训练,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使每个患者能准确适应各阶段恢复强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康复进程[13]。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取样方法为方便取样,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待后续扩大样本量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林姝,赵婷.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评《脑卒中康复护理》[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2,39(6):641.
[2]程晔,周菊,宋鲁平,等.基于多学科参与的医护到家平台在颅脑损伤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5):633-637.
[3]陈晓艳,王娅,李静逸,等.目标化康复指导路径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23,22(1):27-33.
[4]兰曼丽,朱莹莹.正性暗示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情绪状态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4):2574-2577.
[5]刘丽,阳雨璇,孙玉君.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S2):203-2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710-715.
[7]周丽娜,万映雪,吴芳.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联合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6):805-809.
[8]邹丽萍,徐敏鹏,旷丽,等.多级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7):1074-1077.
[9]卜铃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配合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增刊1):10,12.
[10]孙慧,许坚.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J].贵州医药,2021,45(2):330-331.
[11]齐培培.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2):188-190,198.
[12]陈钟和,纪龙飞,邓文洁,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3):371-374.
[13]冷静思,杨悦锟,向红洁.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5):6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