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适宜护理措施及其对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婷婷

社区获得性肺炎适宜护理措施及其对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0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适宜护理措施及其对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8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适宜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生活质量[莱彻斯特咳嗽问卷(LCQ)]。结果 观察组发热、憋喘、咳嗽、肺啰音及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EV1、PEF、FVC、FEV1/FVC及LCQ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适宜护理可促进CAP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适宜护理;肺功能;生活质量;憋喘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在医院外环境发生,以感染性肺实质病变为病理基础,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憋喘、发热等,与年龄、吸烟、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易感人群广泛,加之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当前呈高发态势[1]。临床积极予以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需做好护理配合,缓解呼吸道及全身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2]。本研究旨在探讨CAP适宜护理措施及其对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8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病程<7 d;认知、沟通能力正常;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急性感染;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气道发育异常或气管异物;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胸廓畸形;精神状态异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评估患者病情,密切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观察患者呼吸道症状,严格遵医嘱完成补液、给药、雾化吸入、吸痰等护理操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向患者讲解CAP生活注意事项,如注意口腔卫生、增加饮水量、进食清淡营养食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持续护理至康复。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适宜护理

(1)准备阶段:组建适宜护理小组,总结CAP临床护理经验,明确存在的护理缺陷及问题,以CAP护理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评估文献质量,获取循证证据支持,共同制定适宜护理方案,明确各项护理措施。

(2)适宜护理措施的实施:第一,强化呼吸道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指导其正确咳痰,配合叩背排痰,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规律叩击背部,手掌呈空心状,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排痰困难者,按需进行吸痰,严格把控单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保证吸痰操作精准、迅速;对于需要氧疗者,适当调整给氧流量及浓度,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1.5~2.0 L。第二,强化认知心理护理。向患者系统介绍CAP疾病知识,包括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保证患者充分掌握;关注患者情绪波动,通过正向沟通(如共情、鼓励、安慰等)、语言疏导、家庭支持、冥想等方式进行调节。第三,穴位按摩。采用点按手法,选取大椎、合谷、曲池、外关、尺泽、少商等穴,每个穴位按摩2~3 min,1次/d。第四,艾灸护理。选用普通艾条,取肺俞、中脘、大椎、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点燃艾条,艾条与皮肤距离3 cm,灸15 min,1次/d。第五,强化营养护理。根据患者年龄、体重、日常劳动强度等情况设定每日热量摄入目标,指导患者选择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保证口味清淡,禁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第六,强化生活指导。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每日开窗通风2次,30 min/次;予以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如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口鼻、去人流密集处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睡眠质量欠佳者可通过温水泡脚、足底按摩、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辅助入睡。第七,强化肺康复护理。通过播放视频、现场演示的方式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2次/d,20 min/次。症状改善后,指导患者练习六字诀呼吸操或八段锦,1~2次/d,30 min/次。持续护理至患者病情康复。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2)肺功能指标:干预前后,通过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呼气峰值流速(PEF),计算FEV1/FVC。(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莱彻斯特咳嗽问卷(LCQ)评估,总分133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憋喘、咳嗽、肺啰音及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EV1、PEF、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LC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LCQ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临床治疗CAP以抗感染为主,配合退热、祛痰、镇咳、氧疗等辅助治疗,预防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不良预后[5~6]。但CAP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高度重视临床护理配合。

本研究中,观察组发热、憋喘、咳嗽、肺啰音及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EV1、PEF、FVC、FEV1/FVC及LCQ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适宜护理在CAP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准备阶段,组建适宜护理小组,通过总结护理经验、搜集循证证据等方式确定适宜护理方案,保证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7~8]。CAP患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强化呼吸道护理,做好排痰护理、吸氧护理,有利于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改善氧合状态。CAP发病突然,受疾病、治疗等因素影响,患者常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或存在错误的健康观念,进一步加剧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病情控制。认知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系统普及疾病知识,重视对患者的情绪安抚,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护行为。

此外,中医适宜理念深入人心,中医护理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优势[9~10]。穴位按摩结合艾灸护理可发挥穴位作用与热效应双重机制,调节脏腑功能,辅助疾病治疗,从而有效缓解咳嗽、憋喘、发热等症状。CAP病情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强化营养护理、生活指导可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均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利于病情转归。同时,从环境、卫生、个人防护、睡眠等方面予以患者护理管理,可控制病情危险因素,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肺康复护理为CAP患者康复的关键,呼吸训练及传统功法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加肺活量,扩大隔膜移动范围,改善呼吸肌疲劳,避免肺泡及小气道塌陷闭塞,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六字诀呼吸操或八段锦训练可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耐力,发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等多种作用。

综上所述,适宜护理可促进CAP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关景超,刘嫣,王颖.中医护理联合层级链式管理模式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研究[J].新中医,2022,54(2):177-180.

[2]周小姝.针对性护理在肺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4):120-122.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二)[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1):961-967.

[4]蔡知音.层级链式护理对肺炎患者肺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3):48-50.

[5]彭佩静,刘意琼,古辉等.细节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20,34(4):71-73.

[6]刘芬.社区获得性肺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及对住院时间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8):68.

[7]袁燕珊,陈燕.个体化护理对间质性肺炎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5):27-29.

[8]周敏.健康教育在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护理的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54-55.

[9]黄秀贤.社区获得性肺炎干预化护理的实施及效果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9,8(1):125.

[10]马金凤.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2):146-1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