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赵灵

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术后恢复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抑郁、焦虑等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表(QOL)中运动、食欲、睡眠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可有效调节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利于加快术后康复,改善患者心功能,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心理状态;术后恢复情况;心功能

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效果确切,但该手术具有一定风险,加之多数患者担心手术疗效,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加重患者身心应激反应,对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产生影响[1~2]。因此,加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尤为重要。多学科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由多学科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团队,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优化常规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侵袭风险,促进患者快速康复[3~4]。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9±3.21)岁;男20例,女17例;二尖瓣狭窄19例,主动脉狭窄10例,三尖瓣狭窄8例;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3例,Ⅲ级15例,

Ⅳ级9例。观察组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62±3.23)岁;男22例,女16例;二尖瓣狭窄18例,主动脉狭窄9例,三尖瓣狭窄11例;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4例,Ⅲ级17例,Ⅳ级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患者意识清楚,能正常交流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有其他心脏手术史;伴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并发造血系统病变。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护理

口头讲解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目的与注意事项,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处理,术后患者遵医嘱规范用药,做好常规康复锻炼和饮食护理。

1.2.2 观察组采取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

(1)组建多学科合作团队:由心脏外科、营养科、精神卫生科、康复科以及麻醉科等多学科护理人员组成,讨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各学科人员集思广益,结合学科特色和患者需求,制定护理方案。

(2)心脏外科护理:心脏外科护士在术前和心脏外科医师共同采用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视频等方式,介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优势和安全性,说明术后各阶段的康复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积极配合对于早日康复的重要性。

(3)精神卫生科护理:心理咨询师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变化,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和帮助,强调良好身心对于手术恢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采用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心理状态,并邀请手术成功且康复良好患者现身说法,为患者加油打气。

(4)麻醉科护理:麻醉科医生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并为其选择最优的麻醉方式,要求患者术前6 h禁食、2 h禁饮,麻醉诱导前2 h予以患者碳水化合物200 mL口服,并做好术中体液管理,保证液体输入量<1 000 mL,并采用超前镇痛、自控镇痛泵等方式,缓解患者疼痛感。

(5)营养科护理:营养师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合病情制定营养方案,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食,待麻醉恢复后即给予患者适量温开水,若无恶心、呕吐,则进食适量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日常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提醒患者进食不宜过饱。

(6)康复科护理:康复师采用亲身示范、视频教学等方式,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卧床期间以主动做四肢屈伸运动为主,之后协助患者床边站立,若无头晕、乏力等不适,指导其原地抬脚,协助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20~30min/次,1次/d。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护理前和护理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各分数高则心理状态差。(2)统计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3)心功能恢复情况:护理前和护理后测定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生活质量:护理前和护理后采用生存质量评分表(QOL)评估,分数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HADS中抑郁、焦虑等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心功能比较

两组护理后LVEF、FS均高于同组护理前

(P<0.05);观察组护理后LVEF、FS均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QOL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QOL中疼痛、自理、疲乏、食欲、运动、睡眠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QOL中疼痛、自理、疲乏、食欲、运动、睡眠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本质为强化围手术期处理,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核心是减少创伤和应激[5~6]。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HADS中抑郁、焦虑等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LVEF、FS及QOL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表明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通过多个学科护理人员的通力协作,制定整体性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系统、全民、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弥补常规护理模式的缺陷[7]。心脏外科护士在术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导,通过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通俗易懂的教育形式,可大力提升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促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中由专业的精神卫生科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充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有助于减轻患者消极情绪,降低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提高其手术耐受性,利于手术顺利进行。麻醉科医师指导患者术前缩短禁食水时间,并补充适量能量,可减轻患者口渴、饥饿等不适感,提高患者舒适度,还有助于改善术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状况。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过程中还由专业的营养师给予患者饮食指导,指导患者早期进食,在加快肠胃蠕动的同时,还可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改善其营养状况,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康复师指导患者尽早开展康复锻炼,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脏器血液供应,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脏舒张、收缩功能,促进其心功能恢复,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多学科合作ERAS护理较常规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罗桂荣,何银连,林珊珊,等.三联预康复方案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23,23(11):1673-1680.

[2]曾清清,韦靖,梁芳,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3,39(12):924-930.

[3]徐永慧,牛利巧,王敏.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2,36(5):319-320.

[4]付欣桐,那竹惠,皮静虹,等.多元化术前访视模式对瓣膜置换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42(7):176-180.

[5]张萍珍,吴桂琴.医护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对瓣膜置换患者抗凝药物依从性及并发症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1):1965-1968.

[6]周家梅,徐晓君,钟威,等. ABCDE集束化护理措施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6):1489-1492.

[7]赵再仙,安春秀,李娜,等.多学科团队协作管理模式对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意识状态及配合程度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2):193-19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