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对学龄儿童采血疼痛程度的影响
作者: 樊世蓉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对学龄儿童采血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4年1月~2024年6月接诊的100例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人文关怀护理,研究组给予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比较两组儿童就医行为、疼痛程度、采血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中度以上疼痛占比低于对照组,总依从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攻击、多动、哭闹、配合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攻击、多动、哭闹行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配合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学龄儿童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改善就医行为及采血依从性,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学龄儿童;人文关怀;心理干预;疼痛护理;采血;疼痛程度
静脉采血通过注射器、真空采血管等器械从人体静脉抽取出一定量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辅助临床医师诊疗疾病。学龄儿童存在心理、生理状态的特殊性,面对血液采集时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进而出现哭闹、抗拒等依从性低的行为,影响自身情绪、认知,及血液采集的顺利进行,在学龄儿童采血过程中做好护理干预很有必要[1~2]。目前,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在学龄儿童采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有学者提出采用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进行干预,以期得到更好的护理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对学龄儿童采血疼痛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4年1月~2024年6月接诊的100例
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18±2.39)岁;体重35.84~47.01 kg,平均体重(40.22±1.98) kg;家长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15例,专科及以上文化水平35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其他类型疾病16例。
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9.11±2.44)岁;体重36.01~47.28 kg,平均体重(39.88±2.01) kg;家长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14例,专科及以上文化水平36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呼吸系统疾病18例,其他类型疾病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学龄期儿童;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属均同意相应干预方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血管异常;急危重症患儿;患有传染病;合并精神疾病;患儿家属认知障碍;合并内分泌疾病;资料不全;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合并免疫功能障碍;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人文关怀护理
采血前常规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家属采血流程,讲解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常规消毒,以轻柔、温和的语气询问患儿姓名,耐心安抚患儿情绪,嘱咐其放松精神、身体。采血时坚持无菌操作,为患儿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选择神经分布较少的区域进行采血,尽可能减少进针长度,对配合程度高的患儿及时予以表扬,对表现恐惧的患儿予以安慰。采血结束后用棉签按压3~5 min,安抚患儿情绪,持续观察至离院。
1.2.2 研究组给予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
(1)技术培训:由护士长对采血护士进行培训,学习人文关怀、疼痛护理、学龄期儿童心理特征、静脉穿刺、沟通技巧等相关知识,考核合格者方可进行采血。
(2)强化语言沟通:采血前,护士采用温柔的话语与儿童耐心沟通,为采血儿童解释疼痛原因,与患儿交流互动,告知其积极心态对疼痛的减轻作用,并倾听患儿想法,了解其性格特征,对于依从性好者予以夸奖,对于恐惧情绪高、依从性差者眼神关怀、语言鼓励、耐心沟通,同时了解原因,逐步引导配合。
(3)非语言沟通:利用眼神、肢体语言、表情等方法取得儿童信任,缓解其紧张情绪。
(4)家属教育:发放采血手册,为患儿家属讲解采血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5)疼痛护理:采血期为患儿播放音乐、短视频等分散注意力。采血后叮嘱儿童深呼吸,指导家长毛巾湿敷,并抬高采血位置,减轻疼痛。疼痛严重者遵医嘱局部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采血完观察30 min。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干预后采用中文版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估患儿疼痛度,总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2)比较两组采血依从性:不抗拒、不哭闹为依从性良好;哭闹、反抗、安慰可停止为依从性尚可;表情痛苦、哭闹抗拒需护士与家长约束为依从性差。(3)比较两组就医行为:采用就医行为量表评估,包括攻击、多动、哭闹、配合等行为,每项10分,评分越高表示抗拒就医行为越严重。(4)比较两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包括安抚能力、科室环境、护理态度、仪容仪表、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内容,每项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中度以上疼痛占比为34.00%,低于对照组中度以上疼痛占比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采血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总依从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总依从率8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就医行为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各项就医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攻击、多动、哭闹行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配合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安抚能力、科室环境、护理态度、仪容仪表、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静脉采血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主要包括标记试管、消毒双手、选择静脉、检查注射器、扎压静脉、选择进针部位、消毒皮肤、穿刺皮肤、采血、止血、放血、检测、保存等步骤[4~5]。静脉采血过程中的静脉穿刺为侵入性操作,不可避免地对采血者造成创伤,引起一定程度的局部疼痛。学龄儿童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皮肤娇弱、疼痛耐受度差,面对采血即将产生的疼痛易出现恐惧、焦虑心理,产生疼痛即刻还可能出现哭闹、挣扎,进而导致穿刺失败、穿刺部位红肿等不良事件,二次穿刺会加剧学龄儿童恐惧,降低穿刺成功率,增加采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是一种以患儿为中心,旨在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护理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度以上疼痛占比低于对照组,总依从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攻击、多动、哭闹行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配合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在学龄儿童采血中应用效果显著。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首先对采血护士进行系统培训,要求其提高自身人文关怀能力及采血技术,以高技术操作水平减轻患儿血管及其周围组织损伤,降低疼痛程度。此外,通过加强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眼神关怀、语言鼓励,帮助患儿放松身心,缓解恐惧情绪,避免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疼痛感觉放大[6~7]。同时,基于学龄儿童心理特点给予简单的健康教育,使其对疼痛有更理性的认识,不再盲目恐惧,勇敢面对疼痛,配合音乐、短视频等转移注意力,使其放松身心,进而提高疼痛阈值,减轻学龄儿童疼痛感,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8]。
综上所述,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联合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学龄儿童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改善就医行为及采血依从性,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奕,任锋,黄彩玲,等.奖赏在儿童末梢采血中缓解焦虑和疼痛效果的比较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7-79.
[2]赵丽芳.皮肤抚触联合言语鼓励对学龄期儿童静脉采血过程中啼哭时间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4):161.
[3]高薇.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对儿童静脉采血不良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9,26(9):117-118.
[4]孙少华,张国宗,张心怡.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和流程再造理论的大型医院静脉采血流程优化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2):173-177.
[5]田小辉,朱莉,郑虹英.情景式健康教育结合细节护理在患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23,16(6):526-528.
[6]朱晓华.儿科无痛管理联合音乐疗法在门诊患儿股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9):1242-1245.
[7]赖晓菊.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法在采血室护士人文关怀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24,42(9):154-157
[8]潘朴芬.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2):4158-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