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患者应用温热疗法对疼痛缓解及炎症吸收的影响研究

作者: 万国蕊

盆腔炎患者应用温热疗法对疼痛缓解及炎症吸收的影响研究0

摘要:目的 探讨温热疗法对盆腔炎患者疼痛缓解及炎症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医院收治的54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及中药灌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热疗法,疗程2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盆腔包块直径及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CRP、WBC水平、盆腔包块直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热疗法可有效缓解盆腔炎患者疼痛、降低炎症水平、促进炎症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盆腔炎;温热疗法;疼痛缓解;炎症吸收

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上行感染引起,可累及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周围盆腔组织。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宫腔操作的增多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盆腔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迁延成慢性炎症,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堵塞等严重后果,最终可能引发不孕、异位妊娠及慢性盆腔痛,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但部分患者因耐药性增加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疗效不佳。温热疗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手段,通过局部加热改善血流动力学环境、加速炎性介质清除,并增强药物组织渗透性,在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前景。已有研究证实温热疗法可辅助改善肿瘤、关节炎等疾病的预后,但其在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仍较少,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缺乏系统验证[2]。本研究旨在探讨温热疗法对盆腔炎患者疼痛缓解及炎症吸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医院收治的54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5.24±6.78)岁,病程3~18个月,平均病程(8.65±3.42)个月;实验组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4.89±7.12)岁,病程4~17个月,平均病程(8.93±3.1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女性盆腔炎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3]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影响研究结果;既往1个月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盆腔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感染或恶性肿瘤);在温热疗法禁忌证(局部皮肤破损、感觉障碍或热过敏体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中药灌肠治疗

抗感染治疗方案:头孢曲松钠2.0 g,静脉滴注,1次/d;甲硝唑0.5 g,静脉滴注,2次/d,疗程2周。中药灌肠:宫炎平合剂50 mL,加温至40 ℃后保留灌肠,1次/d。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热疗法

温热疗法采用医用热敷袋进行治疗。操作方法如下:取医用热敷袋,注入(45±2) ℃温水,固定至患者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区域);治疗频率2次/d,30 min/次,患者取仰卧位,避免压迫腹部。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皮肤情况,防止低温烫伤,若患者出现不适(如皮肤发红、灼痛等),立即停止治疗并调整温度;疗程2周,与抗感染治疗同步进行。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并观察局部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予以适量补液支持,饮食调整为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并鼓励患者适度活动,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记录患者体温、疼痛程度、血清炎症指标及影像学变化。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主观描述自身疼痛程度,研究人员提供标准VAS刻度尺,由患者自行标记疼痛程度,并由固定观察人员记录评分。(2)比较两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评价炎症程度。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参考范围0~8 mg/L),

WBC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参考范围4.0~10.0×109/L)。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空腹),使用抗凝管保存,并由实验室检测,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检验技师复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3)比较两组盆腔包块直径: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盆腔超声检查(仪器型号:GEVolusonE8),测量盆腔包块最大径线。(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症状及影像学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腹痛消失或显著缓解,CRP及WBC恢复正常,盆腔包块缩小>50%;有效:腹痛部分缓解,CRP及WBC下降但未恢复正常,盆腔包块缩小30%~5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CRP及WBC无明显下降或升高,盆腔包块缩小<30%甚至增大。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盆腔包块直径比较

两组治疗前CRP、WBC、盆腔包块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RP、WBC、盆腔包块直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细菌感染导致的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形成。由于盆腔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炎症容易蔓延,并在慢性阶段形成炎性包块,导致疼痛持续存在、局部血流受限、药物渗透性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依赖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以清除病原体、缓解炎症反应。然而,抗生素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耐药性增加,而单纯中药灌肠的治疗效果尚未被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因此,寻找更优化的辅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4]。

温热疗法为一种非药物物理治疗手段,通过局部加温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及细胞因子的代谢清除。研究表明,局部加温至45 ℃左右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组织供氧量,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从而有助于炎症吸收。同时,温热疗法可以促进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降低疼痛敏感性,从而缓解慢性炎症引起的持续性疼痛。此外,温热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提高抗生素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效率,使其更好地作用于炎症组织,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近年来,温热疗法在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取得良好疗效。例如,在慢性前列腺炎、骨关节炎及慢性肌肉劳损治疗中,温热疗法可有效改善局部血供、缓解疼痛,并加速炎症消退。在妇科领域,温热疗法也逐渐被用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及产后康复,可改善盆腔瘀血状态,提高子宫及附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减轻炎性渗出,防止炎症反复发作。对于急性盆腔炎而言,炎症期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局部温热治疗不仅能缓解疼痛,同时还能降低炎症对组织的损伤程度,从而减少后期瘢痕粘连及盆腔包块的形成,提升治疗效果[5]。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温热疗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患者依从性高,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不会引发抗生素耐药等问题。与其他物理治疗手段(如微波、短波治疗)相比,温热疗法无需专门仪器,成本较低,适用于大部分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外,温热疗法可与中药治疗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提高整体治疗效能。因此,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温热疗法对于提高盆腔炎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及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热疗法在缓解疼痛、降低炎症水平及缩小盆腔包块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优势。实验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热疗法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敏感性,从而缓解炎性疼痛;炎症指标方面,实验组治疗后CRP、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热疗法有助于炎症介质的清除,加快炎症吸收,减少系统性炎症反应。此外,实验组治疗后盆腔包块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温热疗法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防止慢性炎症导致的粘连形成,提高盆腔炎的整体治疗效果。最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热疗法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温热疗法安全性较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表明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温热疗法可有效缓解盆腔炎患者疼痛、降低炎症水平、促进炎症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娟.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湿热型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盆腔痛的临床观察[J].健康之友,2025(2):40-42.

[2]李欢.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湿毒壅盛证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24,37(12):150-153.

[3]薛晓鸥,俞超芹,翟东霞,等.女性盆腔炎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19(3):

618-626,636.

[4]卢洪丹.大艾条灸八髎穴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

[5]武俊燕,翁佳丽,方斌彬.大效拱辰汤加减联合温热电灸治疗虚寒型慢性盆腔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14):28-29.

[6]谢金梅.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