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运动护理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潘丽琴 饶昌艳
摘要:目的 探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应用口腔运动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0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口腔运动护理。比较两组口腔运动表现[采用新生儿口腔运动量表(NOMAS)评估]及喂养进程。结果 实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障碍型态、失调型态及正常型态NOM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效率及开始经口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口腔运动护理可显著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表现,提高喂养效率,缩短喂养进程。
关键词:口腔运动护理;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
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常面临多种健康挑战,其中喂养困难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问题[1]。由于口腔运动功能不完善,吸吮、吞咽及呼吸协调性差,早产儿常出现喂养效率低下、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预后[2]。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成为新生儿科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口腔运动护理近年来在早产儿的经口喂养中逐渐受到重视,该护理方法通过一系列针对早产儿口腔及吞咽系统的运动训练,如口腔按摩、非营养性吸吮、吞咽练习等,促进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发育,提高吸吮和吞咽协调性,从而改善经口喂养能力,减少喂养相关的并发症等[3~4]。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运动护理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0例
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胎龄30~34周;出生后存在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等明确经口喂养困难;家属知晓试验目的并同意。排除标准:存在口腔感染、严重口腔溃疡或口腔结构异常;患其他严重先天性畸形或遗传性疾病;存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
1.2 方法
1.2.1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确保早产儿处于温暖、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中,减少外界刺激,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体位,如半卧位或侧卧位,确保喂养过程的安全和舒适。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喂养计划,包括喂养频率、奶量和喂养方式。使用合适的奶嘴和奶瓶,确保喂养过程顺畅。喂养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保持早产儿皮肤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尿布,预防尿布性皮炎。
1.2.2 实验组给予口腔运动护理
(1)口腔按摩:确保早产儿处于温暖、安静、无噪音干扰的环境中,室温维持在24 ℃~26 ℃,相对湿度为55%~65%。开始前护理人员需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保持指甲短且光滑,避免划伤早产儿皮肤,并选择无菌棉签或消毒过的指套作为按摩工具,确保材质柔软,无刺激性,3次/d。面颊C型拉伸:外侧鼻翼根部沿着面颊至下颌部C字型拉伸,30 s。唇部按压:使嘴唇于两手指之间,轻轻移动手指或手指轻轻按压嘴唇,30 s。唇部拉伸:轻轻将上嘴唇向下拉,下嘴唇向上拉,30 s。牙龈按摩:轻柔恒定的力量对上下牙龈进行按摩,
30 s。舌部推移:轻柔的力量进行舌头的左右推移,
15 s。舍及腭中部刺激:轻压上腭3 s,再刺激舌中部,30 s。硬腭中部刺激:手指轻轻刺激硬腭中部,引出吸吮动作,15 s,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2)非营养性吸吮:选择无菌、无孔的安抚奶嘴,确保材质柔软、安全无毒,尽可能在早产儿清醒、安静且非喂养时间进行,如喂养前30 min或喂养后1 h。实施步骤:将安抚奶嘴轻轻放入早产儿的口中,让其进行非营养性的吸吮动作,吸吮时间5~10 min/次, 6~8次/d,根据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和耐受情况灵活调整。注意事项:确保安抚奶嘴清洁、无菌,避免引起口腔感染,期间观察早产儿的吸吮动作和面部表情,如有不适或疲劳表现,应及时停止吸吮,记录每次吸吮的时间、次数和早产儿的反应情况,以便评估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口腔运动情况:采用新生儿口腔运动量表(NOMAS)[5]评估,将刚出生婴儿的吸吮型态分为正常型态、失调型态及障碍型态,分别于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早产儿吸吮功能越差。经口喂养:首次经口奶瓶喂养奶量≥5 mL;完全经口喂养:经口喂养奶量≥120 mL[6]。(2)比较两组喂养进程:喂养效率,即早产儿在指定时间内所吸吮的奶量;开始经口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口腔运动情况比较
两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障碍型态、失调型态及正常型态NOM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障碍型态、失调型态及正常型态NOM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喂养进程表现
实验组喂养效率高于参照组、开始经口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早产儿的生理发育尚不成熟,尤其是口腔运动功能,导致许多早产儿在经口喂养过程中面临困难[7]。早产儿经口喂养障碍不仅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还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口腔运动护理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模拟吸吮、吞咽等口腔运动,刺激早产儿口腔感知和肌肉运动,从而促进其口腔运动功能发育[8]。该护理方式强调个性化、针对性和持续性,旨在通过科学的护理手段帮助早产儿克服经口喂养困难,实现健康成长[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障碍型态、失调型态及正常型态NOM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口腔运动护理核心机制在于通过模拟和强化口腔运动,提高早产儿口腔肌肉的协调性、力量和灵活性[10]。障碍型态通常表现为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严重受损,口腔运动护理通过口腔按摩和非营养性吸吮等手段,直接作用于早产儿的口腔肌肉和神经,刺激其产生吸吮和吞咽反射,从而逐渐恢复口腔运动功能,减少障碍型态发生,促进早产儿口腔肌肉发育和成熟,增强吸吮和吞咽力量,提高口腔感知能力,有助于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提升口腔运动表现的正常型态[11]。
本研究中,实验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低于参照组
(P<0.05)。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改善后,其吸吮和吞咽动作更加协调有力,能更有效地摄取乳汁或配方奶,从而提高喂养效率。此外,口腔运动护理还有助于减少喂养过程中的呛咳和溢奶现象,进一步提高喂养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于经口喂养困难的早产儿而言,实现从管饲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口腔运动护理通过加速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的发育和成熟,使其能更早地适应经口喂养,从而缩短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不仅帮助早产儿获得更充足的营养支持,还有助于减少长期管饲喂养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和风险。
综上所述,口腔运动护理可显著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表现,提高喂养效率,缩短喂养进程,促进口腔运动功能发育。
参考文献
[1]李明蓉,郅浩亮.研究口腔运动护理模式应用于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的价值[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增刊1):432.
[2]李娜,张华珍,魏丹,等.口腔感觉运动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中的护理价值[J].妇幼护理,2023,3(11):2637-2639.
[3]吕国娟.观察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行口腔运动护理干预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4):91-92.
[4]季淑萍.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经口喂养困难晚期早产儿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29-31.
[5]李玲玲.口腔运动护理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及喂养表现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2):4192-4193.
[6]林月云,李亚才,肖建佳.口腔运动干预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临床表现及喂养结局的影响[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3,36(2):105-108.
[7]王建平,王逸扬,周迎春,等.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时机对不同胎龄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9,18(10):39-42.
[8]李群笑,刘泳娜,甄杏清,等.口腔运动干预在经口喂养困难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3,13(18):100-102.
[9]周慧,顾瓅,严金芳.口周按摩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应用效果评价[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0):102-103.
[10]李霞,万兴丽,胡艳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早产儿
经口奶瓶喂养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J].军事护理,2022,
39(9):70-73.
[11]陆宁.口腔运动护理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9):1603-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