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护在慢性盆腔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莫珠丽

中医辨证施护在慢性盆腔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医辨证施护,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介质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腰骶酸疼、白带异常、月经不调、形寒肢冷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IL-2、IL-6、TNF-α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干预后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能有效减轻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反应,显著改善临床证候表现,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施护;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可归属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常见证型有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等[1]。湿热瘀结证主要症状表现为少腹部隐痛或疼痛不适,痛感有时会扩散至腰骶部,患者还可能经历反复低热,带下量增多且颜色偏黄,质地黏稠,舌象可见舌质赤,舌苔黄稠,脉象则表现为弦细而速[2]。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包括腹部刺痛感,尤其在月经期间症状加剧,伴随大量带下,长期不孕,月经前情绪低落、乳房胀痛等,舌象表现为紫暗色,有瘀点,舌苔薄,脉象沉细涩。寒湿凝滞证患者呈现小腹冷痛,月经时腹痛加剧,热敷可缓解痛楚,月经量少,舌色暗红,舌苔白腻,脉象沉迟。临床在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持续、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3]。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年龄30~39岁,平均(34.52±2.05)岁;病程4~42个月,平均(16.28±3.57)个月;湿热瘀结证32例,气滞血瘀证27例,寒湿凝滞证19例。观察组年龄30~39岁,

平均(34.47±1.97)岁;病程4~40个月,平均(16.34±3.48)个月;湿热瘀结证34例,气滞血瘀证27例,寒湿凝滞证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病程≥3个月;临床检查资料完整;近期未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心肌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伴有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管理,每日温水沐浴,及时更换并消毒内衣。饮食方面需遵循“温补脾胃”原则,忌食生冷寒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均衡摄入。每周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2次,鼓励患者参与病友互助小组活动,指导家属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1.2.2 观察组接受中医辨证施护

(1)湿热瘀结证: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动,激励患者适度运动,治疗过程注意保暖。饮食调理方面,推荐以易消化流质食物为主,配合服用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类药膳,酌情使用黄柏、栀子等清热化湿中药。心理干预方面,给予患者正向心理引导,建立疾病康复信心,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同时,指导家属掌握有效的陪伴技巧,通过亲情支持加快康复进程。健康管理要点包括加强经期会阴部清洁、避免久处阴冷潮湿环境、合理安排作息防止过劳以及防范外湿侵袭。

(2)气滞血瘀证:特别注意情志调摄,保持情绪平稳。针对下腹及腰骶部明显胀痛者,遵医嘱给予局部热熨疗法,严格控制温度在40~45 ℃,每次持续15~20 min。对于脾虚患者,指导其避免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此外,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意个人卫生。

(3)寒湿凝滞证: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预防寒凉刺激,避免寒湿之邪侵袭。饮食上禁食生冷、油腻食物,适当食用茯苓、苍术等具有祛寒除湿功效的中药,温中祛寒。中药灌肠时保持灌肠液至少39 ℃。指导患者保持生活环境舒适,保证空气流通,适当进行锻炼,增强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干预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估,主症包括腰骶酸疼、白带异常,根据严重程度计为0、2、4、6分;次症包括月经不调、形寒肢冷,根据严重程度计为0、1、2、3分,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炎症介质水平: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5]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和心理功能6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百分制,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腰骶酸疼、白带异常、月经不调、形寒肢冷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后IL-2、IL-6、TNF-α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干预后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为常见妇科疾病,患者可表现为月经失调、腰痛、怕冷、白带异常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不孕,影响女性健康[6]。预防和治疗慢性盆腔炎至关重要,女性应提高警觉,定期妇科检查,及时就医治疗,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症状反复发作。

中医辨证施护是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腰骶酸疼、白带异常、月经不调、形寒肢冷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IL-2、IL-6、TNF-α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干预后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辨证施护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辨证乃疾病识别之过程,通过资料搜集,分析并综合各方面信息,明确疾病病因、特征、发生部位以及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疾病类型[9]。中医辨证施护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操作简便、灵,方法多样,能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养生保健指导,内容涉及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护理以及康复锻炼等。这些方法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研究成果,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增强患者体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从而保证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护能有效减轻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反应,显著改善临床证候表现,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游宇园,杨秀云,何舒灵.中医辨证施护结合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9(5):57-60.

[2]周继红.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2):362-364.

[3]龙林芝.中医护理对慢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护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300-301.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5]慕丽霞.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干预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31):156-158.

[6]高瑞,高川.中医辨证施护结合常规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8):175-178.

[7]陈英,周琦,李安吉,等.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

对慢性盆腔炎病人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20,18

(26):3486-3489.

[8]吴淑琴.中医护理及健康宣教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5):261-264.

[9]赵嘉宁,何天凤,李海红,等.中医护理技术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病人中的应用进展[J].全科护理,

2022,20(6):748-751.

[10]欧阳娥.中医护理干预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0):140-1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