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 龙鹏
摘要:目的 探讨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双侧椎弓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伤椎椎体高度变化、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围术期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用时短、创伤小、骨水泥注射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单边椎体成型技术;骨水泥;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是由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所导致的骨折病症,患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患者骨密度变大、骨质量下降,可导致脊柱受压变形,表现为丧失自我管理能力,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呼吸,威胁生命健康[1]。对此,临床主要采取经皮椎体成形(PVP)术治疗。虽然该治疗方式效果较为显著,但单边、双边入路手术效果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68±0.24)岁;跌倒损伤16例,暴力损伤18例,
交通事故伤1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71±0.31)岁;跌倒损伤17例,暴力损伤17例,交通事故伤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65岁以上;无手术禁忌。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伴其他慢性病症或凝血功能障碍;信息不完整,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中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经C臂机定位伤椎具体位置,并在表皮处进行标定。两组手术步骤如下。
1.2.1 对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PVP术治疗
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于椎弓根投影外侧1cm经皮穿刺,沿椎弓进入椎体,植入椎体1/3,而后将针芯拔除,安装工作通道再经X光透视调整骨水泥,待其呈拉丝状推入伤椎内,在此期间观察患者有无渗漏,以防扩散至软骨结节。损伤椎体后壁存在骨水泥后,即可视为填充完毕,停止注射,待骨水泥固化进行穿刺针止血,缝合创面,手术结束。随访6个月。
1.2.2 观察组采用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
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于伤椎弓根外侧上端进针,随后调整透视图,在椎弓处逐步将针头抵至伤椎前1/3处,待针尖固定后穿过中线,再将针芯取出,其余实施路径与对照组相同。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指标:手术用时、围术期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和住院时长。(2)比较两组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及Cobb角:通过X线检查观察手术前后伤椎前缘、中缘、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度。(3)比较两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程度,包括疼痛感知、自理能力、应力反应等内容,评分与患者功能状态成正比。(4)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最高值为10分,其中0分为无疼,10分为疼痛无法忍受。
(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骨水泥渗漏、局部感染、邻近椎体骨折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用时、围术期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和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及Cobb角比较
两组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及Cobb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2。
2.3 两组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ODI评分、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伴随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临床表现为患处疼痛、脊柱变形、体长缩短、排尿不畅、后凸,部分严重者还伴有肺功能障碍,造成肺部通气、换气功能下降,出现下肢水肿。患者年龄过大、身体机能恢复不完善,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调养,极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和病残率[2]。PVP术是在移动式C形臂X线机观察下对患者受损椎体进行骨水泥干预,可有效恢复患椎功能,提升椎体稳定性,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病症[3]。双侧椎弓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为常用的手术入路,临床实践发现该术式用时过长、围术期出血量较大、骨水泥用量较多,存在骨水泥渗漏隐患,从而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增加患者经济负担[4]。
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用时、围术期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和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及Cobb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治疗后ODI评分、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但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由此可知,经单侧、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预后效果接近,均可提升患者椎体功能。相较于双侧穿刺,单边椎体成型技术虽然在应用过程中无法确认骨水泥分布匀称程度,但透视次数及手术用时较短[5~6]。虽然双侧入路可保证伤椎内骨水泥铺设匀称,从而有效固定患椎,但单侧术毕后需转移至另一侧进行手术作业,医护人员需反复确认穿刺针区域,并判断椎体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弥散程度,用时较长,透视频次较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量较大[7]。单侧入路主要在椎皮质外缘将穿刺针插入患椎,从而有效降低骨质损伤程度,且仅需单一创面即可完成手术[8]。本研究中,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骨水泥量显著低于双侧穿刺。有研究证实,骨水泥注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注射效果与应用剂量不成正比,一旦产生骨水泥渗漏,可穿透椎管,导致脊髓神经受损,血管渗的情况下还会诱发肺栓塞[9]。单侧经椎弓根穿刺也能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充分扩散,从而有效恢复患椎功能和高度,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单边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用时短、创伤小、骨水泥注射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且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郭一帆,陈博,衡立松.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术治疗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疗效及骨水泥渗漏高危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24,30(6):997-1002.
[2]王伯仁,王健,智晓东.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4,45(3):54-60.
[3]黎成成.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24,28(16):33-35.
[4]向奎.两种不同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对比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4,18(2):120-123.
[5]黄凯,傅天水,王春成.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创伤程度及脊柱功能的影响[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4,18(2):124-126,134.
[6]叶兴益,李丽丹.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疼痛程度、胸腰椎功能及骨折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4,31(4):437-438.
[7]袁宇飞,张凯,张存,等.经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4,21(2):26-31.
[8]郭永生,郑丰裕,郑圣安,等.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4,24(5):87-89,93.
[9]陈海潮,潘彩彬,卓杰,等.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窄小椎弓根的上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38(11):1174-1176.